非洲

中国在非洲的成功在于尊重市场逻辑

寿慧生:中国在非实践遵循市场逻辑,而西方的评价更多基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必要梳理这两种不同视角,求同存异。

随着非洲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不断增长,双方对投资和援助方式的冲突日益明显,成为阻碍合作、推进非洲发展的巨大障碍。西方舆论对中国在非洲的疑虑是多层面的。一方面源于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本身具有复杂多样性,但更重要的是双方的视角和逻辑有根本不同。中国的实践遵循市场逻辑,而西方的评价更多基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必要梳理这两种不同视角和逻辑,求同存异,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非洲的合作提供更为合理可行的基础。

西方人未能兑现的承诺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在国际发展领域卓有成就,但让他成为西方媒体令人瞩目的公众人物的原因之一是他对西方国家战后国际援助的抨击。在2006年出版的《白人的负担》一书和多次演讲中,伊斯特利如此谴责战后国际援助史上“最大的悲剧”:尽管人们公认非洲儿童无法享受十几美分一支的抗疟疾药为一大悲剧,更大的悲剧是,在西方为非洲投入6000多亿美元的援助之后,非洲儿童仍旧无法获得十几美分一支的抗疟疾药。

他所描述的是战后直到1990年代末的非洲: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战乱、贫穷、瘟疫长期肆虐。更为不幸的是,非洲的停滞发生在战后全球和平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个时期人类发展速度迅猛超出工业革命以来任何一个阶段,各个国家和地区从未以如此快速的节奏在财富和健康方面趋于平等。

不幸的是,唯有非洲被排斥在这个发展浪潮中,不仅没有享受战后发展红利,相反在1990年代进入负增长,成为西方人眼中怪异的一个地区,几乎不可救药。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1月在一次私下讲话中用“粪坑国家”(shithole)描述海地和非洲国家引发的丑闻不过是反映出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成见。

在对非洲的投资增长缺乏动力的情况下,西方社会的主要解决方法是援助。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主设计者,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的萨克斯教授(Jeffery Sachs)批评过去的援助计划失效的根源在于援助资金投入太少,反映出西方人对非洲缺乏关爱。他给出的药方是更多的援助资金,用更精细的计划来指导这些资金。

您已阅读22%(860字),剩余78%(302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