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

在中国租房如何变成一件难事?

段妍:政府试图培育租房市场来抑制过热的房地产,但资本的积极涌入,却让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得面对租房的困难。

为了抑制房屋投资投机,并让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有安身之处,中国政府鼓励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帮助加快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包括房地产开发商、房屋中介、互联网公司在内的大型机构,也纷纷在近两年涉足房屋租赁市场。然而,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研究业务“投资参考”(FT Confidential Research)的研究认为:资本的积极涌入,并不见得能像政府期待的那样,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反而会加剧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的住房困难。

政府的新手段

在短短十年之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依赖土地拍卖的地方财政,大幅地推高了中国的房价。而近几年,各大城市调控房价的手段,集中在以限制买房者的限购、限贷上,并未能抑制房价上涨。如今政府开始尝试新的手段之一,就是培育由专业机构为主导的房屋租赁市场。

各大机构正在积极取代个人房东,成为租赁市场的主角。开发商通过拍卖取得包含一定自持比例的土地以布局新房租赁。根据政府规定,这些自持的土地,不能被出售,由开发商持有,未来将用于建设和运营新的租赁住房。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11月至今,各地方政府共拍卖出让了178宗含有一定比例自持的住宅用地。

租赁公寓运营机构以及房屋中介,负责将存量住房改造为品牌公寓,在全国迅速扩张。

互联网巨头业也在跑马圈地。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通过设立租房平台或投资租房运营企业的方式,布局其中。

金融机构也为参与租赁的机构积极地提供资金支持。去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租售并举的长效机制。一个月之后,中国建设银行就宣布和招商、华润、万科等大型地产开放商合作,向租房者提供贷款,利率低于同期房屋按揭贷款利率,期限最长可达10年,额度最高为100万。

出租房如何盈利

然而,响应政策而积极涌入市场的资本,并没有为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提供廉价房租的义务,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盈利。

对于习惯了传统的“拿地—盖房—卖房—收钱”模式的开发商来说,自持的地块意味着开发商没法在短时间内靠卖房回流资金。资产证券化,能为开发商尽快回收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则提供了一条出路。然而过高的租售比(租赁价格与销售价格比)导致收益率过低,是资产证券化难以推行的阻力。

您已阅读21%(909字),剩余79%(336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