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观察

快手:下一个超级平台?

周掌柜:投资者对于快手短视频对广泛年轻人的渗透率非常有信心,唯一的顾虑就是其内容大而杂的特点是否偏离城市用户的体验需求。

作为快手的第2号员工,杨远熙说自己特别怀念创业初期“闷声发大财”的日子,“财”就是用户。

快手于2013年正式转型短视频社区,2015年左右,虽然已经创业3年多,但这家公司在风风火火的北京创投圈还不知名。主要原因是起家从GIF图开始,各大APP排行榜一直把快手放在图片分类里。“那时候短视频工具提最多的是秒拍,可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最有名的Top10加起来用户也没有我们多,只不过我们藏起来了”,杨谈起在公众注意力之外的那段时光,显得非常兴奋。低调的背后却是公司用户爆炸式增长:2014年转型短视频社区之初注册用户有1.2亿,2015年就达到了2.5亿,2017年是发展最快的一年——年底达到了7亿。到2018年8月,根据联通沃指数,快手月活用户超过3亿,在社交应用中仅次于微信、QQ、微博,每天上传短视频数量超过1500万条。这已经是一个大平台级别的天量数据。

目前,快手员工数千人,80%是开发运营平台的工程师,一如既往的简单。在总部清华大学东门启迪大厦和同方大厦的两栋办公楼,500多名工程师在这里办公,大部分人静悄悄的写代码或调试系统,后勤部门会在办公室每一排办公桌旁边放上饮水机和几桶备用水,现场像打仗的战壕。除了两位创始人怕打电话打扰别人“不得已”找了独立办公室,其他人,包括多位高级副总裁都在开放办公区的格子里。公司没有头衔,彼此之间叫名字。杨远熙现在管理海外业务事业部,以及一起办公的技术支撑部门,占据同方大厦整层空间,没有前台,也没有Logo墙,“工程师出身的高管们都不太想突出平台的存在”。

以上,是周掌柜咨询团队对快手调研的粗线条勾勒,这是纯粹的程序员世界,或者叫技术驱动型公司。本文,将通过与多名快手创始团队成员、员工和业内投资人的深度访谈,为读者还原真实而简单的快手。

这是一个怎样的平台?

简单,大家喜欢。

上面两个词是访谈中我们获得最多的回答,据说:很多用户来北京的时候会特意拜访快手总部办公楼,与楼顶树立的“快手”广告牌合影,并亲切的称这个大厦叫“快手大厦”(实际是启迪大厦),之后他们将短视频发布到平台并通知“快手官方”,以证明自己来过北京,“朝拜”过心中的圣地。很多铁杆粉每天都看快手,数据显示:北京每天就有400万人打开快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排在用户分布的前四名,快手已经被很多互联网业内人士看成是第四大互联网流量平台。

显然,现在的公司已经无法像创业早期那样低调,因为随着平台流量的爆发,普通人的人生场景极具穿透力的展现在公众面前:有一个叫小孟的残疾人,半身瘫痪,但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快手上录制自己的生活视频。很琐碎也很朴实,就是记录自己每天如何爬起来吃饭,怎样自力更生去洗手间,一天两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关注并打赏,现在每个月固定的3000多块钱收入几乎可以顶上医药费开支;一个是著名的四川凉山悬崖村,只有20多户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村里有几个小学生上学必须爬一个30多米高的藤条编织的天梯,一个村民将每天带孩子上学的短视频发布到快手上,迅速引来无数人捐款和围观,很多人被村民坚韧的生活态度感动;另一个在快手上被广泛关注的草根网红是一名高压线工人,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山上几十米高的高压电线塔上维修设备,一次偶然的尝试让他开始用快手记录工作环境独特的视野和风景,很快名声大噪。不仅仅针对农村和小人物生活的琐碎,快手上也有很多短视频展现工厂的生产过程,以及国外旅游的独特风景。有一条关于牛仔裤制作过程的短视频吸引了100多万年轻人的点赞,工作人员分析后台数据,发现大部分来自大城市,他们对最后一道手握着锉打磨牛仔裤的工序非常好奇。以上短视频都是快手上很有代表性的内容形态,他们展示的是各式各样普通人。可见,快手并非是一般人想象的“网红平台”,这里最多是普通人的多元生活。

您已阅读29%(1562字),剩余71%(37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