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要不要放过“师生恋”?

李继威:西方限制师生恋的出发点在于制约教师权力,保护学生权利。近期中国的MeToo运动也让人关注这一话题。

“桃李满天下”大概是师者为师的最高境界了。当然,有老师不满足于此,还将“天下桃李”中的一朵迎入家门,更是被传为佳话。从鲁迅和许广平,到沈从文和张兆和,再到余秋雨和马兰,恋情双方的师生关系让人们看到恋爱如何突破既定的身份壁垒,这样“才子佳人”的结合也为师生恋平添了一些形而上的浪漫。

然而师生恋并不全然如历史中的那样美好。今天国外其他许多知名高校已经对师生恋做出了极大的限制,国内也存在过关于师生恋的争议,近期的MeToo运动又重新引起了国内媒体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师生恋——不只是一部罗曼史

几对传奇的名字,几段传奇的故事,足以写就一部关于师生恋的罗曼史。然而其背后却不乏令人扼腕的血泪史。

2000年,一位曾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担任教职的老师发表了一篇忏悔文章,称他任教期间曾和一名学生有过一段恋爱关系,学生的丈夫却因为这段婚外情而自杀,并在遗书中提到了这位老师。文章发表一年后,威廉玛丽学院就颁布了严格的“师生恋禁令”,禁止教职工与任何本科生以及与其有监督关系的研究生发展恋情。

2008年国内媒体曾报道一起某高校发生的学生弑师案。凶手称被害老师与自己同为学生的前女友保持过一年的“关系”,这给他们之间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他认为对于老师的这种“不轨”行为学校不进行处理,只好自己痛下杀手。

这些悲剧似乎并不符合人们对师生恋五花八门的美好期许。网络上有许多以师生恋为主题的言情小说,在小说网站起点中文网下搜索“师生恋”,显示有173部相关作品。不仅如此,网上还出现了诸如“五本经典师生恋小说”的推荐贴。除了国产作品,国外师生恋题材的电影也很受欢迎,豆瓣高分电影《美丽心灵》就涉及到了一段发生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恋故事。

可见,师生关系可以美化一段恋情,但同样会给恋爱中的悲剧抹上更深的阴影——一边是从学术指导关系进入恋爱关系的老师,在恋情中的不当行为很难符合公众对为人师表的期待;另一边往往是涉世未深的学生,无论是在这段关系中的影响力还是处理关系的能力都可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更值得同情。也许正因如此,师生恋的故事很难避免走向“佳话”和“丑闻”两个极端。

您已阅读24%(870字),剩余76%(27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