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中国正准备通过一部适用范围较广的法律,迫使由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对卖家在其网站上出售的假冒商品负责,并赔偿。
假货,更多还是更少?
假货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翻开中国的商业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打假历史,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就出现的。计划经济下没有假货,所有的厂,要么是国家的,要么是集体的,没有追求利润的动机,自然没有假货。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有了经济自由,可以私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利润,才有假货,然后有了打假史。从1995年“百城万店无假货”运动开始,中国社会就开始向假货宣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假货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转变——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从北京秀水街、上海七浦路、深圳罗湖城,转到了电商平台。
与一般观点所不同的是,从一开始,电商平台就提供了更高的消费者保护。在中国电子商务混沌之初,淘宝在一片信用荒漠之中,依靠支付宝的中介与打分机制,提供了诸如收货后放款、事后评价、退货机制等更好的消费者保护体系,才让人们敢于网购,从而建立起庞大的电商帝国。时至今日,在电商平台上退换货仍然要比一般实体店更容易。这就证明了网络平台更高的消费者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假货现象进一步减少。时至今日,一个消费者要买一双耐克鞋,去实体专卖店、淘宝天猫的旗舰店、京东的自营,基本上没有假货问题,当然价格会比较贵。现在电商平台上只有一家官方旗舰店,这降低了监管难度。所以,平台化、电商化、信息化,反而降低了网络上售假的风险。
当然,这仍可能遇到假货。代理商售假是对消费者严重不公,消费者虽花了同样多的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品质,应该是严厉的打击对象。但电商平台上的专卖店、旗舰店,都是要有资质才能开的,公司规模也不会小,往往同时拥有实体店。如果这样的网店卖假货,那么在实体中也会有假货,这远非电商层面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