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中美贸易谈判:忍痛易,忍痒难

万喆: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就是在最近许多年里,又一次给了我们“痛”感。是关于“国家安全”的“刺痛”,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制造业升级的“灼痛”,是关于芯片制裁的“撕裂痛”。

华盛顿当地时间19日,中美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看上去,贸易战不打了。

然而,不必大喜大悲,因为今日中国,更应当明白,忍痛易,忍痒难。

“搔着痒处”,“赢”了吗?

贸易摩擦已有几月,数次升温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今有了共同声明,不禁让许多人感慨万千。但其实,大喜过望并不至于,患得患失也不必要。

此份声明,虽有建设性趋势,并无细节性描述。许多人根据各种字眼揣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宜过分,否则反而显得附会。

有些人则看出“忧虑”来。包括中国所谓的“退让”,特朗普的(又一次证明)强大精明。其实不然。纵观历史,几十年来,美国同他人打“贸易战”,无论与欧洲、日本、新兴国家等,最后基本上都是对手妥协,几无例外。而且究其细节,千万莫误以为因欧洲与其同仇敌忾、日本是其“小弟”、新兴国家没有实力等,才导致其纷纷“落败”。正相反,每次贸易战,双方都是开足火力,在政治、法律、经济上刀光剑影互不相让的。

就拿很多人一直印象中“软蛋”的日本来看,上世纪的日美贸易交锋,日本为捍卫自己国家利益,也经历了各种“强硬战”“冷淡战”“破裂战”。期间,美国曾签署对日出口到美价值3亿美元存储器征收100%的关税、单方面制裁日豪华汽车100%关税、5年内禁止东芝集团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对日木材、环境、纸张、电脑、电信、保险事实关税报复。印度也曾经以国内法来强横对抗美方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最终,必须承认,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运用“硬实力”“软实力”的战略战术能力仍旧有不可抗拒的优势。

因此,在摩擦与谈判回合中,“国家利益至上”寻求的不是绝对的“干掉”对方,而是力求“搔着痒处”,在本来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损失最小化。

此次声明显示,前次美国代表团来华提出的一些“过分”要求中国并未接受,整体开放步伐与中国自身主动所求相一致。既非不痛不痒,也未让对方太痛太痒。

所谓“赢”,要把“赢”的定义搞清楚。立足自身,将目标定得合理,且达到甚或高于目标,即为“赢”。

“心痒痒”,“发达”了吗?

中国的忧虑却应仍然在。

就在4月,世界银行表示,迫于来自“美国的压力”,将提高世行给中国贷款的利率。

此事与贸易摩擦,实际都指向同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等认为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因此,中国过去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上所担负的责任义务已经不足以反映现在的中国实力。

诚如当年日本也被美国指责“搭防务便车”,迫使其加强“大国责任”的付出。

反观中国,认为中国经济水平、购买力水平、技术水平等“超过美国”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大有中国已经“发达”了的感觉。

您已阅读21%(1058字),剩余79%(397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