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

新一轮出行大战背后的场景之争

刘远举:其实场景连接要求非常之高,时间、行为上必须非常紧密,才能在心理上、注意力上使得消费者不离开APP,说得形象一点,不能息屏。

2018年3月,中国互联网圈可谓一片混战。阿里94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美团进入网约车市场;摩拜将以37亿美元的总价出售给美团,此外,高德地图推出顺风车功能、携程宣布进入网约车领域。

纷乱之中,也有隐藏的逻辑主线。饿了么是美团的竞争对手,美团购入摩拜则是与ofo展开直接竞争,这是美团以及背后的腾讯,与阿里的竞争。而美团进入网约车则与相对独立的滴滴展开竞争。所以,这可以说是美团掀起的风暴。这场风暴最激烈之处,就在网约车领域。

美团切入网约车,有这样一种说法,美团的场景是吃喝玩乐,这与打车场景是天然契合的。在APP上下单之后,到店里去,就会产生出行需求;在店里结账之后,会产生出行需求。这种逻辑,似是而非,让人想到已经死掉的一个东西:百度的直达号。推广直达号时,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百度搜索之后,就会产生需求,直达号可以连接这个需求。比如消费者上午搜索洗脚店,但洗脚店上午却没生意,于是,直达号可以连接这两端,让消费者下单,进店。显然,消费者搜索洗脚店,并不是为了上午消费,而是有了满意的结果之后,在下午或者晚餐之后,再去消费。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就使得直达号无法连接这两个场景。

其实,场景连接要求非常之高,时间、行为上必须非常紧密,才能在心理上、注意力上使得消费者不离开APP,说得形象一点,不能息屏。但实际上,消费者下单或结账到出行,其间的间隔一般来说并不短。去看一场电影,或相约去唱KTV,通常来说,都是提前几小时定好,等到出行需求产生的时候,就是一次新的选择。所以,所谓美团的“天然的场景优势”扩展到出行,未必成立。

您已阅读21%(659字),剩余79%(24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