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

“良食”追求的正反面:中产中国的食物足迹

环境网站“中外对话”高级研究员张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这将对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三里屯太古里,这个外国侨民、游客和街拍摄影师扎堆的北京流行地标,2008年开店的连锁餐厅门店“新元素”(Element Fresh)正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店长Kelly He告诉中外对话,新元素曾经是太古里唯一的一家主打健康低脂食品的西餐厅,但现在仅仅这一个商圈已经有至少四家同类餐厅。她表示,最初客人主要是“海归”和外籍人士,但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或配合健身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转向此类少脂、少糖、少盐低热量的餐食。

三里屯不是特例。实际上,在北京乃至更多城市中,克制、精致的饮食正在慢慢取代大鱼大肉的饕餮。

猪肉消费或已见顶

据路透社报道,来自统计监测公司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中国猪肉销售量在2014年达到4249万吨后就一直在下降,2016年为4085万吨;而湾仔码头、思念等主要速冻水饺品牌的数据则显示,近年来水饺中肉类添加比例减小,反而卖得更好。欧睿的数据还显示,中国2016年的新鲜蔬菜消费增长了4%,总消费量几乎占全球40%。

与此相一致的,在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禽畜肉类的推荐量相比20年前显著下降,水产品肉类推荐量相比十年前也下调,总体更趋于均衡。这份指南出自卫生部下属的中国营养学会。

膳食指南的改变对应的是中国人健康状况的变迁。从1997年第二版膳食指南到2007年第三版指南仅十年的时间,全民营养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贫困地区仍然存在营养缺乏问题时,部分人群却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出现了“三高”和肥胖症状。2015年一份针对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的报告也显示,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率以及各种慢性病在增加。

您已阅读24%(689字),剩余76%(22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