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袭击

反恐年代的恐慌型思维

朱洁:恐怖主义就像冷战背景里的核危机,人们心里都建造着地堡,被教育着要眼观六路,在危险来袭时准备逃生。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12月11日)早上,纽约曼哈顿港务局巴士总站(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见文首照片)发生爆炸。名叫乌拉(Akayed Ullah)的27岁嫌犯来自孟加拉国,他将一个“低科技爆炸装置”裹在身上引爆,造成数人受伤,现已被捕。纽约港务局巴士总站是美国最大的巴士站,在时报广场(Times Square)附近,每年客流量超过6500万人。美国警方已将此定性为恐袭事件,部分媒体猜测乌拉“从ISIS那里得到灵感”。

事件发生时伦敦已过正午,我正在公司主持一场跨国的电话会议。新闻一出,大家都不由暂停了公事,询问起纽约办公室是否安全。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同事,思路推进得非常一致:一场公共场合的爆炸案,是不是恐怖袭击?是不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一决定的报复?

您已阅读26%(359字),剩余74%(101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