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噪音

台湾民主运动转折点:中坜事件

张铁志:“中坜事件”发生在“美丽岛事件”的两年前。40年前的这场运动改变了台湾民主的动能。

警车在燃烧,万人包围着警局激烈地抗议着。

这是1977年的台湾,在一个叫做中坜的小镇。

这是台湾战后第一次针对国民党政府的群众政治抗争,也是最激烈的群众街头暴动,甚至其后的整个民主化过程都没有如此激烈地烧警车、烧警局的行动。

这场“中坜事件”的抗议目的仅仅是为了捍卫公平的选举,但其后果是巨大的:不仅作为两年后“美丽岛事件”的先声,也代表了人民力量对于威权体制的鲜明对抗,象征了新崛起的民间力量和国家镇压力量之间权力平衡的开始翻转。

“中坜事件”和那一年的选举之后,台湾政治确实不一样了。

1.

战后的台湾开放地方选举,但大都是由国民党掌握,虽有少数非国民党的候选人,但都是属于地方势力,不允许进行跨地方的连结。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的尝试和本土的非国民党政治人物组党,遭到镇压,组党运动于是沉寂。

在七零年代初,政治气氛开始不同,尤其是1972年开放增额立委补选,新世代的非国民党政治人物如康宁祥、黄信介崛起,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如《大学杂志》。同时期的保钓运动、台湾退出联合国等事件,更让一个新的世代开始质疑与挑战国民党的政治和文化霸权。

就在1972年,年轻的国民党党员许信良当选台湾省议员。任职期间,因为尽力为农民和学生说话,具有改革形象,受到不少民众支持。也因为他对省政府政策的批评,且和《大学杂志》的张俊宏等人来往密切,因此越来越不被高层所喜。

也在那一年,许信良和张俊宏等人发表了一本书《台湾社会力分析》,揭示了随着社会力的改变,政治体制也到了改变的时刻。

您已阅读20%(640字),剩余80%(256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