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八大“底气”

钟正生、张璐: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方向或许都很难发生重大转变;面对一系列尚未完全尘埃落定之事,央行与其“无端抢跑”,不如“静观其变”。

近日,中国央行发布2017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调下,本季度报告重申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以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并首次提出要“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协调配合”。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本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篇反复传递的政策信号。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方向或许都很难发生重大转变。这不仅仅因为近期中国经济的边际变化总体上不大,也因为未来还存在一系列尚未完全尘埃落定之事:强金融监管(新鲜出炉的资管新政只是一个开端)落地会带来何种冲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怎样敲定明年的大政方针;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波折,如此等等。

简言之,目前仍是一个“纵有风雨更多晴”的有利时间窗口,央行与其“无端抢跑”,不如“静观其变”!

理由 1:无需过度关注M2 增速的变化

言及M2的低增速,央行开宗明义地指出: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是2017年以来M2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第三季度,金融机构股权及其他投资同比少增较多,累计下拉M2增速约1.0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存款上升较多,对M2增速放缓亦有一定影响。当前影响货币总量的因素更趋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已明显下降,M2指标的意义明显减弱,无需过度关注M2增速的变化。

这意味着,未来M2增速的起伏变化,并不会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依据。相对来说,央行可能更加看重“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因为这更能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因此,虽然最近数月M2增速连续低于10%,但据此期待货币政策可能有所松动有失偏颇。

您已阅读21%(730字),剩余79%(27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