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大视野

FT大视野:美国企业为何成为债市大买家?

坐拥大量现金的美国企业大举投资于公司债,但各国央行退出刺激政策和特朗普承诺的税改,也给这一做法带来风险。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数年里,美国8.6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市场出现了一类新的买家。它们不是热门的新对冲基金或者派克大街(Park Avenue)上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相反,它们是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亚马逊(Amazon)、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福特(Ford)等自己也发行债券的公司。

英国《金融时报》对各公司提交到美国证交会(SEC)的文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合计起来,30家美国公司积累了价值逾1.2万亿美元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投资。该数据让美国一些最大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资产规模也相形见绌,并意味着苹果之类的公司自己也成为了投资管理人——苹果持有逾1500亿美元的公司债。

随着现金储备不断增加,这些公司冒险进入了风险更高的金融领域,投资于公司债和证券化债务。一些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交易部门,现在经营着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贷款业务,通常聘请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打理这些业务。其他公司则将业务外包给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

贝莱德(BlackRock)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瑞克•里德(Rick Rieder)表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假如美国企业现金是一个国家的话,按GDP排名,它将排在前十。”里德补充称,这些现金“集中在”仅仅30个公司手里。

虽说这个比较有点生硬,但这些公司无疑已是金融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承担了远超过它们核心业务所承担的风险,并让它们自己处于削减企业所得税辩论的核心——国会领导人和特朗普政府在这场辩论中互相指责。它们在海外持有的数千亿美元现金和其他投资代表着令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垂涎三尺的奖赏——如果他能让这些钱回到美国的话。

您已阅读21%(710字),剩余79%(265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