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人民币不是“避险天堂”

周浩:人民币走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称之为“避险货币”言过其实。观察人民币长期走势需要跳出短期市场波动。

人民币从6月份以来的升值,让很多市场人士吃惊,也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已经成为了新的“避险货币”。笔者认为,人民币的走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被称为“避险货币”未免言过其实。此外,观察人民币的长期走势,更加需要跳出短期市场波动。

传统意义上来说,市场比较公认的“避险资产”包括黄金、日元和瑞士法郎。“避险资产”的概念提出,是因为某些资产在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时会表现得较为抢眼,因此承担着一定的“避险功能”。换个角度来看,不管在何种状况下,市场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好性。所谓的“避险资产”只是一种正常的资产配置。这样说来,在市场常态下的资产配置,一般都可以认为是“风险资产”配置。所以,我们不必对所谓的“避险资产”特别上心――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就像下雨的时候你会打伞一样。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黄金、日元和瑞士法郎会成为避险资产呢?黄金较为容易理解,在极端状况下――尤其是战争――黄金会成为一种“硬通货”。瑞士法郎则是因为瑞士长期以来的“中立国”地位,一旦出现战争,瑞士也相对较为容易免于战火。日元的“避险资产”地位则较为有趣,市场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渡边太太”,即日本的家庭主妇积极参与对外投资,在市场处于常态时,“渡边太太”们往往喜欢投资与海外的各类风险资产,但如果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她们就会选择抛出海外资产,自然地,这些资金就会成为日元并回归日本。当然,出现这种海外投资热情的原因,也是因为日元的利息水平较低,日元资产的回报率因此显得吸引力不足。另一种说法,也与日元的低利率相关。因为日本长期处于经济停滞,因此日元的利率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世界上的多数经济体,市场则普遍存在着利率正常化的预期。在这样的一种预期下,就会出现日元永远处于“利率不利化”的情境之中,换个角度来说,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多数经济体都存在着降息的可能,而日元的利率早已降无可降,因此市场会选择将资金放在更有“确定性”的资产上。

您已阅读44%(811字),剩余56%(10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