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机遇

梁海明、冯达旋:只要各国在互利共赢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更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定能为彼此提供各种经济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底提出以来,引发各国的关注。源自于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但并不局限于古丝绸之路的理念、范围,而是富含廿一世纪的时代气息,尤其是与自发的、“有机”的古丝绸之路不同,“一带一路”是由中国首先倡议,既是对中国的发展、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为正陷入泥淖的世界经济开出了一剂良方。

尤其是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吸引了来自3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超过130个国家政府官员、经贸领袖的积极参与,这更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的更大关注,国际学术界也通过各种理论体系来研究和分析“一带一路”,希望以此进一步了解和判断“一带一路”的真正内涵和未来发展趋势。

现有理论难分析“一带一路”

由于“一带一路”并不仅是经济措施,也并不局限于单一的科技、地缘政治或文化交流,它是上述所有领域的集合体。只有将这些领域全面纳入考虑,才能理解这个倡议的深刻内涵。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在发展“一带一路”理论的过程中,各国学者对其它文明和地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点的包容与尊重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助于“一带一路”理论体系的快速形成。

笔者经过总结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学者们,目前主要通过以下理论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

最多学者以国际关系学理论来研究“一带一路”,有学者提出该倡议是中国的西进战略,是要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竞争。但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解决不了“一带一路”提出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问题,以国际关系学理论来解释该倡议有所偏颇。

为数不少的学者是以地缘政治学理论来分析“一带一路”,虽然政治学有经济学所理解不了的动机,但是,所有政治都是“家门口的事”(All politics is local),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其“家门口的事”是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并从中受益,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可以协助各国解决“家门口的事”,因此,仅用地缘政治学理论来分析“一带一路”,并不完全正确。

以区域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带一路”的学者也有不少,然而,“一带一路”提出要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向全球经济提出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区域经济学理论并无涵盖这些内容。

文化经济学理论也是部分学者用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文化有助民心相通,打造文化产品有助推动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但文化+经济如何解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问题、如何令沿线国家认可、接受中国的文化及产品、如何解决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文化经济学也并不能解释“一带一路”的所有现象。

至于有学者提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这套理论比较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但并不适合沿线国家的发达国家,也不适合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

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可以用全球化理论来解释,虽然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等问题则越来越具有全球性,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国的国家主权事实上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一带一路”的内涵,并非是为了通过全球化来干涉他国的主权和内政。

除了上述几个理论之外,还有以下一些理论用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例如历史地理、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区域国别、民族宗教、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链、全球产业链;全球治理、公共产品;国家形象、舆论传播;公共政策以及信用等,这些理论虽然能部分解释“一带一路”的现象,但未能完整地体现“一带一路”所有的内涵。

您已阅读20%(1420字),剩余80%(556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