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风险之辩:探寻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

韦森:中国仍处在一个大转型过程中,基本制度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深深存在于官员思维中。

编者按: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再次引发对于中国风险的诸多讨论,防范风险亦是近年经济政策重点。中国经济最大风险存在何处?应该如何应对可能风险?对世界而言,中国经济风险又意味着什么?FT中文网近期组织《中国风险之辩》专题讨论,编辑事宜,联系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

1978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历了近40年的快速恢复和增长。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字,中国的名义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678.7亿元人民币(按当时外汇比价为美元2138.8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685,506.0亿元(110,082.3亿美元),中国的人均名义GDP也从1978年的222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8,028美元。无论以何种统计口径计算,也无论与近代和当代历史上世界各国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还是与中国中央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前苏联等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速相比,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都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然而,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实际的和潜在的GDP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和面对中国近40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的下行?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中速增长时期,乃至在未来会进入一个中低速乃至中低速增长,应该像任何一个经济体一样都改变不了的自然趋势。但是,在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趋势中,中国政府在当下的中国经济成长阶段上当采取什么样的宏观政策?这些既是一些现实问题,也实际上是一些理论问题。这部文集汇集了自2009年以来笔者作为在国内和平面媒体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和长篇访谈,论及了自2009年以来作者个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看法。一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和判断,已经被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所证实;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猜想(如降低中国的宏观税负),也实际上也是中国政府已经实行和正在要做的事情。

按照这几年自己发表文章的时间顺序和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本书分成上下三篇。第一篇汇集了自2009年以来笔者自己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当下格局和长期增长前景的判断。根据自己对世界经济史的一点知识和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一点观察,笔者在2012年上半年就提出,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下移,正在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下降到一个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经济在整体上迅速完成了这一轮科技革命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革命过程,在当下世界经济的格局中,中国经济的增速应该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根据这一判断,在过去几年的一些媒体和讲演中,对自己觉得合宜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方面的文章被汇集在第二篇中。而这些想法,都是笔者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自己感觉是对中国的现实经济运行而做的一些评论,而与每年中国政府实际宏观经济政策和实际的经济管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像减税,自2010年年初在《理论学刊》上发表“减税富民:大规模产能过剩条件下启动内需之本”一文以来,笔者已经在一些平面和网络媒体连续呼吁七、八年了,但直到2016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降低中国的宏观税负的决议之前,减税一直没有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宏观政策选项,乃至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如何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降低中国宏观税负的大政方针,仍然是个未知数。在政府采取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当有政府自己每年的经济形势和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学人就应该讲出自己认为是对的和合宜的宏观经济政策。

您已阅读27%(1430字),剩余73%(383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