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制度与心理空白

周健:处理一个社会事件要在道德上站得住脚,不仅要看钱,更要看能否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幸福,在这方面产生价值。

6月22日,杭州一高楼发生纵火事件,一位母亲连同三个孩子不幸遇难。据调查,涉嫌纵火者是这一家庭的保姆。7月12日,“杭州保姆纵火案”遇难者家属林生斌称,将发起设立“潼臻一生”公益基金,推动高层防火减灾水平,完善保姆甄选机制。

在向可能的责任人索赔方面,林生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相信有法律的框架为基础,会得到相对应的(赔偿),这个靠法律来判,不是我说的算。律师有拟定一个框架,包括抚恤金、房子、三个孩子教育的花销等等,综合算下来,索赔一个多亿。 ”

把爱所有的生命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良善社会的底线,多少钱也不能等价于一个妈妈和三个孩子的生命。假如经由司法机关认定,绿城物业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存在着侵权责任,我们也不能把赔偿金折算成生命的价格。

无论是绿城物业还是“围观群众”,对一个失去的生命应该得到多少赔偿妄下判断,在道德上都是粗暴、不足取的。处理和解决一个社会事件要在道德上站得住脚,不仅要看钱,更要看能否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幸福,能否在这方面产生价值。

无论今天绿城物业的行为多么令人不快,处于多么强势的一方,我们也不能在司法机关没有认定它应该承担的责任前,就去讨论他应该赔偿遇难者家庭多少钱是合适的。这种看起来爱心满满的举动,实际上很容易模糊问题的焦点,影响社会公众对灾难发生背后的问题做深沉的思考。

您已阅读24%(557字),剩余76%(174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