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一段有意义的教育


走在素质教育前列的云南乡村校长


腾冲市界头镇中心学校校长熊国朝把网络牵进学校,他在“穷孩子”中间开展素质教育,比腾冲市的普及还要早半年。

【编者按】FT中文网与“中美对话”项目组联手推出专栏“我所经历的一段有意义的教育”,集结具备海内外多元背景的撰稿人,通过个人故事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囿于校园,它浸入坊间、市井、田野、途中,和人际之间;教育重塑个体,创造自我探索的可能性,同时折射社会的精神风貌。本文为子专题“校长系列”第一篇。

自行车到了这里,常常无路可骑,只好推行;运货的马车到了这里,常常无路可走,只好停下。狭小的庭院算作村里的“大路”,竹篱笆搭成墙壁,简陋的墙壁再围成木房……

这里,是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的一座小山村。29年前,乡村校长熊国朝就是从这里,让素质教育悄悄在竹篱笆墙围成的木房里开了花。

“一直想弃教的我,一次次被孩子们打动”

从小,熊国朝心里就一直有个“科研梦想”。他对中美对话说:“我其实比较内向,特别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另外,家里也很贫困,有兄弟姐妹七个,我排行老六。有的老师对家庭贫困的孩子不太关注。这些都导致了我小时候一点自信、表现的欲望都没有。所以读初中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考到大学,走到研究室里尽情地进行研究,少一点社会关系、少一点复杂的应酬就好了。”

但是,家庭的贫困打碎了熊国朝的“科研梦”,他不得不从幻想中宁静的实验室里走出来,面对学校里的人情冷暖。当时,熊国朝的父亲坚持让他学师范,因为师范能够给家庭带来补助,于是,考了全乡第一名的他只好眼睁睁看着许多比自己低了一两百分的同学进入大学,而自己只好“含泪”去读师范。

进入师范后,熊国朝还一度想过退学。“我记得刚进师范一个月的时候学校做摸底测试,说成绩不好的就把学生退学回初中复读。我就随便做了选择题、判断题,30分钟就把试卷交了,想着退学回初中,然后再去考高中、读大学。”熊校长回忆道。但是,当时学校还是包容了他的表现,于是,他在师范学校里一读就是长长的日日夜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想弃教的师范生,最终让素质教育在界头镇的田间地头悄悄开了花。熊国朝对中美对话说,在这么多年的执教生涯中,自己还是后悔过,“比我成绩低的同学能够进入大学,毕业后能到各行各业工作、赚钱,有的也在高中教书。而自己作为当时班里甚至是全镇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从事了乡村教育,也会觉得心理失衡。”但是,他也说自己最终还是调整了过来。“从事教育、和孩子们在一起,其实这种乐趣,内心的激动、感动、感受,也是很多人体会不到的。”

走在竹篱笆围成的学校里,熊国朝一次次看着孩子们光着脚丫、穿着褴褛的单衣来上学,不分四季;站在简陋的教室里,熊国朝看着一张张冻得鼻涕直流的小脸,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的熊校长,眼神清澈透明;登上讲台,会发现山里的孩子已经把自己摘到的最好的山果悄悄塞在了讲桌里;放学之后,熊国朝也见证着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做饭、找柴、挑水、背猪草、照顾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幕幕场景,把熊国朝留了下来,也渐渐把优质的教育在这座小村里留了下来。

您已阅读23%(1184字),剩余77%(40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