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

对中国外交的九个反思

邓聿文:中国外交带给别人的是“畏而不敬”,要改变这一现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上,需要一个系统的改变。

外交根本取决于国家实力。但并不是说,有了实力,就能搞好外交,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实力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外交思想、战略及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外交的风格也有很大变化,从过去的相对偏保守变得积极进取,但这种积极进取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某种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总体环境变得恶化。这有外界未能适应中国实力增长的因素,然而更多是中国自身导致的。

简单地说,中国外交带给别人的是“畏而不敬”,让人害怕很容易,因为你的实力摆在那儿,人家自然怕你,就像小孩害怕大人,这是国家实力产生的一个自然反应,但在畏惧的同时,让人产生尊敬或敬仰,就很难。

美国是全球霸主,相对来说,美国就很好地处理了“畏”和“敬”的关系,做到了让世界“又畏又敬”或者“既畏且敬”。中国外交要达到这一步,在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上,需要一个系统的改变,尤其在以下九个问题的处理上要有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改变对美外交的对抗思维和心态,摆正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如果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但这个重要性对双方是不对等的,中国需要美国比美国需要中国更多,所以习近平在和特朗普的会见中才会说,中美有一千个理由搞好,没有一个理由搞坏。可惜,在对美外交中,中国往往偏离了这一忠告,用一种对抗的思维和心态去处理对美关系,特别是在一些棘手的事情上。

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对来自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地位的行动保持警惕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作为和美国社会制度迥异的崛起大国,客观上会被美国视为挑战者,但中国自己绝不能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图,因为一旦有这种意图,在思维和行动上就会变成“凡美必反”。这不是要中国一味地附和美国,对自己的国家利益当然要坚持,该说“不”时要敢于说“不”,但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合乎国际法和国际规范与准则;同时,在不该逞强的时候不要逞强,要懂得妥协和后退,“逞能外交”对自己只会有害无益。

这不单单是在国家实力不够时的一种策略运用,不和美国搞对抗,必须成为国家战略,长期坚持,即使未来有了足够实力,也不要试图去挑战和改变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秩序,对美外交应该是合作大于对抗,做好“老二”该做好的事情——假如中国是“老二”的话。只有大的战略清楚了,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才会不失方向。这是中国外交首先要改变的一点。

第二,改变仇日厌韩外交,实行和日友韩政策。

中日双强是东亚从未遇到的局面,这导致中日双方都未能适应对方。对中国来说,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近十多年来,对日外交中国未能走出“仇日”“丑日”状态。

对日本在侵略问题上的不诚实态度以及对钓鱼岛的处理,中国当然要批评和反击,但不应该让历史问题捆绑两国外交,干扰两国发展的大局,更不应该在国民教育上灌输一种错误的仇日教育。对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也一样,秉持双轨思路,即将它们抽出来,不和整个中日关系捆绑在一起,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中日应该主“和”,而不是互相仇恨。

您已阅读21%(1195字),剩余79%(452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