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范雨素给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任务

刘远举:范雨素出现的本质是什么?她是中国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农民工的代表,是一块在中国当下社会中淬炼地发红的铁。

“育儿嫂作家”范雨素的新文,立刻掀起了争论。她在最新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对毛泽东的崇敬,这让很多人感到失望,进而对她身后的皮村,也痛加批评。

但是,应该看到,范没有多少别的思想资源,毛泽东是范面对不公平的社会时,进行思考的唯一资源。这个思想资源是经过美化的、过滤的,仅仅保留了毛时代的所谓平等。这当然是假象。但无论如何,简单地说范是“毛粉”,说那些农民工是“毛粉”,不如说他们代表了农民工人阶层自发的权利意识的觉醒,不如说他们开始思考自身遭遇的社会现象。

基于范的文化,基于中国社会的官方教育,范的思想资源是毛泽东,这本是大概率、理所当然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缺乏相关方面阅读的中国人,当他面对当下社会中的不平等的时候,其思想资源,常常是毛泽东。在这一点上,被人拿来和她比的余秀华未必好多少。

实际上,几十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也是如此。在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小说中,那些忧国忧民、整天思考中国何处去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常常会说:“我最近很苦闷,又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读了一遍,想从中寻找中国未来的方向。”在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也没有其他的思想资源,经历过文革,在允许反思的情况下,即便抛弃毛泽东思想,他们可以寻找到的思想资源,也只有向着更经典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回溯。这不丢脸,更谈不上恶。

您已阅读24%(558字),剩余76%(181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