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

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的伪命题与真问题

张林:对养老金缺口的报道、宣传对管理者有利,因为无论延迟退休还是提高缴纳比例,都能扩大管理机构的资金盘子。

近期关于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4.7万亿的报道,再一次引发了中国公众对于养老的担忧。实际上,凡是依赖公共机构进行再分配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都是“五个锅六个盖”的收入转移游戏。社会化养老能够造福社会,这一逻辑本身依赖于太多额外的假设,而中国养老金所谓的个人账户“空账”,则更是充满了中国特色。

理论上讲,假设一个人的寿命为80岁,从20岁开始工作直至60岁退休,如果他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且每年储蓄工资的1/3,那么等到他退休时,他每个月可以使用的养老金是工资的2/3,因为工作年限是退休年限的两倍,恰好保持生命周期中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不变。这种依靠个人的储蓄为自己养老的模式,称为养老金的积累模式。

在同样的生命周期和工作周期下,假设政府发现,社会上劳动人口(年轻人)的人数是退休人口(老年人)的3倍,如果将年轻人收入的2/9转移给老年人,就可以保证老年人的养老金是工资的2/3,而不需要每年都储蓄收入的1/3(即3/9)。这样,如果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例不变,每一代年轻人都可以储蓄的更少,而消费的更多,所有人的收益都提高了。这样,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提供养老金的制度,称之为现收现付制,即,将当代年轻人的工资转移给当代老年人。大部分国家采用的便是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

打开任何一本中国国内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学课本,都会看到这样的叙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它结合了统筹和积累的优势”。在这里,所谓社会统筹账户便是现收现付模式,城镇职工20%的基本工资被用来现收现付,直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个人账户便是个人积累制度,城镇职工8%的基本工资缴入到个人养老账户,相当于强制个人进行储蓄。

您已阅读22%(731字),剩余78%(26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