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使用白银是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徐瑾:货币的变迁背后对应着帝国的进退,借助白银之眼可以一窥中国现代化之路;理解货币须先厘清历史脉络。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系列之二

得智慧胜似得金子;选聪明强如选银子。

——《圣经》箴16:16

国家作为经济史学家们所关注的重点,以收入和支出的形式组织其经济活动......难道经济史就不能围绕着货币制度的演变而最有效地编写出来吗?

——美国金融史学家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1910—2003)

银,白金也。《说文解字》中如是说,白银是价值仅次于金的贵金属。

对比西方人对于黄金的迷恋,国人对于白银可谓念念不忘。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对于白银的偏好几乎随着时间日益加深,而白银成为中国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恰恰也隐藏着中国历史大变迁的隐秘纬线。

白银在中国上古时代已有出没,从考古来看殷商时期就用银贝等物,“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这里的“白”,也就是银。银在春秋战国已经具备货币部分职能,目前能够找到当时的各类银贝等货币出土。即使如此,五代之前银更多作为装饰赏赐,在秦汉之间银并不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从“不为币”到最终的法定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历程不无曲折。中国战国秦汉时期,更多用金与钱,进入六朝、隋、唐是钱帛并行,宋、金、元至明初是钱钞流通。五代后白银才开始逐渐用作支付,两宋后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正式完成在中国的货币化。从此之后直到19世纪30年代,这50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小战争,浩劫无数,始终固守白银,其间银两和银元通用。

您已阅读21%(725字),剩余79%(267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