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边缘

沈从文新中国生存秘笈(中)

老愚:当改天换地的1949年快步走向中国时,沈从文精神崩溃以至于试图自杀。当时没几个人明白这件事的含义。

“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张兆和在晚年读了丈夫遗留的家书及检讨书后,感慨道,“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除了名满天下的《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外,沈从文最重要的思想和情感记录,也许就在“沈从文人文三书”里:一本是文革十年家书精选《大小生活都在念中》,一本是收录有检讨书菁华的《生命的光影形线:人生感想录》(还包括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随笔、时论),一本是谈艺谈文物论文化的《古人为何要留胡子》。家书、检讨这些劫后余生的文字,真实表现了大师在鼎革之后的精神活动,世故而天真,让人感受鬼魅横行岁月里一颗不甘沉沦的心灵的悸动:痛彻心扉的反省,异常艰难的生存,于绝望中奋力活下去的勇气,……读了,才知道我们原本并不了解沈先生。

当改天换地的1949年快步走向中国时,知识分子沈从文精神崩溃以至于试图自杀。在当时,没有几个人明白这件事的真正含义,中共文化教育接收大将叶圣陶在同年3月20日的日记里不无悲悯地写道:“从文近来精神失常,意颇怜之。”八天后,沈从文试图自杀,他顶上门,用锋利的刀片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和脖颈。沈从文的长子沈龙珠晚年回忆道,他们一家人当时非常不解:“我们认为没有人要他怎么样,很容易转变的事情,为什么转变不过来?”沈从文好友林徽因质问:“为什么你会要死?……谁不是在极端疲乏中挣扎?……看时代就会忘了个人……你想的却是‘你’,为什么不来用笔写写‘人’,写写一个新的人的生长,和人民时代的史诗?……你有权利可以在这个时候死去?”

人们在几十年后才明白沈从文发疯的象征意义。那是不甘死亡的心灵的哀号,是自此消逝的旧时代的颤音,是对自由、人性、尊严格外敏感的人的死去。可以与此比拟的是,苏联革命成功后俄罗斯一代知识分子的大放悲声。严霜摧折,灵魂凋谢,能否迈过这道被红色革命征服的心理之坎,对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是莫大的考验。有洞察力的人逃离了赤土,更多的人轻松跨过了,沈从文却几乎被这道考题难死。沈从文在绝笔书里哀叹:“《边城》里的塔倒了,翠翠的哭声和杜鹃的哀鸣在耳边回旋。”

多少年后,人们似乎觉得沈从文这个转变非常值得,因为他写出了可以传之后世的杰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0年,他的小姨子张充和欣喜地说:“有人说他不写小说太可惜,我认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的文章,那才可惜!”2014年,评论家张新颖睿智地总结道:“我们站在后来者的位置上,我们看到沈从文从崩溃中艰难地恢复了过来,我们一点一点明白他后半生成就了另一种安身立命的事业,,我们想起那仿佛不经意的一笔转折,恍然,重重地惊叹:那个倒了的塔,又重新矗立起来了——这,才是最终的预言。”我以为,他们夸赞的是另一个沈从文,作为知识分子的沈从文已经死在那一年。沈从文的所谓成就,是无奈之中可怜的收获:一只自由创造的雄鹰死了,变作笼子里的工匠,作囚禁中的歌唱——以之判定沈从文转变的价值,不免偏离了对生命尊严的考量,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自由知识分子沈从文的精神死亡,比作为小说家和文物研究家的沈从文的死更令人叹惋——那是无法衡量无从补偿的损失,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死亡悲剧,才是对那个法西斯时代最有力的控诉。

您已阅读27%(1364字),剩余73%(36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