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股市

“上海惊情”十年回顾

奥瑟兹:发现泡沫可能值得付出努力,但试图把握市场变化时点——即使是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不值得大费周章。

10年前的那一天,欧洲和美国的交易员醒来听说了上海股市暴跌的新闻。之后事情变得很有意思。我那天的“短线观点”(Short View)是这样开头的:

2007年这股意想之中的避险浪潮最终何时袭来?其时间点可以被精确推断。纽约周二(2007年2月27日)下午2:57,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处在12346.33点,比开盘时——这一天交易员受到了隔夜中国股指暴跌9%的惊吓——低2%左右。到3:02,该指数跌至12089.02点——下跌逾540点,当天成了史上最糟糕的交易日之一。

这是那天的短线观点:

这是我们那天的意外冲击的头版报道。不难预测还有更多的多米诺骨牌即将倒下:

事后来看,正是在2007年2月27日全球金融市场开始意识到了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泡沫会造成的危险。最重要的是,就在几天前,衡量股市波动性的波动率指数(Vix index)还处于历史低点。而在2月27日该指数几乎上涨了一倍,而且直到进入2010年代很久才回到了当天开盘时的水平。已故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他后来影响力大了许多——本来可能会做出这样的预测:长时间的平静造成了自满,而这种情绪正是孕育银行业危机和灾难的温床。

如今和当初有哪些相似之处?首先,波动性再次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波动率重返低点,当前的市场行为已经相当冷静了。自从去年10月以来,标普500指数(S&P 500)单日跌幅从未达到过1%。下图显示了波动性的变化:

您已阅读23%(646字),剩余77%(215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