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

“假通胀”与“真加息”:2011昨日重现?

程实:全球政策基调不会因“假通胀”全面收缩,“真加息”或比2011年明显弱化,因此对今年资本市场表现谨慎乐观。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2017年以来,关于通胀与加息的真假之辩尘嚣渐起。

春节之后,中国央行调升货币市场利率,美联储主席耶伦则在2月15日国会听证时意外发出鹰派声音,表示“等待太久可能要求随后迅猛加息”;2月14日,中国统计局公布的1月通胀数据和社融数据大超预期,2.5%的CPI同比增幅创近37个月新高;而此前公布的美国2016年12月2.1%的CPI同比增幅也创近31个月新高。在习惯了低增长和低利率之后,市场对突然而至的变化充满疑虑,通胀与加息是真是假引发广泛讨论。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我们发现,当前局势与2011年十分相似:彼时,全球经历了一轮短期通胀的冲击,2011年9月,美国、欧洲和中国CPI同比增幅一度达到3.8%、3%和6.1%;冲击之下,欧洲央行2011年两次加息,中国央行则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连续加息五次。

对于一种经济现象而言,真假取决于是否具有趋势内生的可持续性;对于经济政策而言,真假则仅取决于是否采取了实质性动作。从这个标准判断,2011年是“假通胀”+“真加息”,即通胀昙花一现,加息却真实发生,并由此引发了后续再降息的调整。从2011审视2017,昨日很大程度上正在重现,但又略有差异。对于全球而言,通胀难成长期趋势;对于美国而言,加息不可逆转;对于欧洲和中国而言,2011年的经验教训表明,加息需要三思。

您已阅读24%(582字),剩余76%(18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