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述东西

中国邮币卡电子盘潜伏风险

马继东:如何控制风险,如何优化规则,如何长远发展,绝不是依靠一两家文交所的自律行为就可以促成的。何去何从?

鸡年春节前,与两位金融专家在望京小聚,一位北京本土,一位来自台北。席间,我们聊及2016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共识是,尽管过去一年里屡有顶尖艺术品创下新的拍卖纪录,交易总额较上年略有增长,但由于大盘缺少中坚买家群体的有力支撑,普通艺术品流拍现象严重,市场复苏趋势尚不明朗。

讨论尾声,其中一位感慨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二十余年了,规模化的大众藏家和买家为何迟迟没有形成?

这位金融专家的困惑,是基于对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基数、储蓄率、购买力及投资理财意愿的判断。在投资者们热衷于房产、股票、国债、期货、外汇、黄金、保险、基金等五花八门的金融理财产品时,仅仅用资金和技术门槛来解释艺术品投资领域始终维系的小众圈子,显然是缺少说服力的。当下,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那些“看得见”的、短周期、高收益的理财项目,哪怕需要承担与之对应的高风险——面对艺术品“长线是金”的收藏投资逻辑,他们的耐心显然不够,加之对艺术品估值定价、变现渠道不确定性的担忧,那些新涌现的泛艺术金融产品反而更受大众青睐。

比如邮币卡电子盘,在“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新热潮的保驾护航下,诞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却迅速吸纳了海量社会资金。根据一份行业年度报告分析,中国的邮币卡电子盘在2016年成交总额高达39840亿元,这还只是针对其中有综合指数的电子盘的统计结果。我们不妨对照另外一组数字,看看这款主打艺术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所取得的成绩有多么惊人:发展了200余年的全球艺术市场,综合对画廊、博览会、拍卖会及线上平台交易的统计,2015年私洽和公开成交的艺术品总额也不过638亿美元(引自TEFAF),而按市场发展趋势判断,2016的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也大致保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大盘规模。

您已阅读23%(730字),剩余77%(24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