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中国应保持定力——再论特朗普的个人特点

寿慧生:中国不应把赌注压在用非制度方式和特朗普沟通,争取其好感。中国因此面临的风险将远远不止面子损失。

【编者按】FT中文网2016年12月29日发表了寿慧生的《给中国的忠告:重视特朗普的个性特点》一文。本文是该文的续篇,探讨特朗普个性特点的另一面与中国的应对之道。

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关系走向,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笔者近来接触过的几乎所有专家、学者、外交官员,都在急迫地劝说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寻找任何可能的渠道和关系来接近特朗普,改变他对中国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以此来改善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

这背后的逻辑听起来非常自然:既然特朗普是一个不靠谱、行事不可预测之人,无视制度约束,那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用非制度的方式和他进行个人层面的沟通,取得他的好感,从而改变他的决策。

但这是很多人在错误判断美国大选结果后的又一次巨大误判。这个误判将让中国陷入特朗普的圈套,被他牵着鼻子走。

第一个遵从这个逻辑行事的国际领导人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选后第一时间拜见特朗普。然而,有多少人相信这次会面会真正改变特朗普上台后的对日政策?12月1日,基辛格以93岁高龄不远万里来北京为特朗普游说。12月2日,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当天正是基辛格会见习近平的时候。12月5日,前美国副总统戈尔通过特朗普的女儿得以和他共进晚餐,劝说特朗普接受全球变暖的理念。据说两人相谈甚欢。但两天后,特朗普就宣布任命一位以不注意全球变暖著称的反环保主义检察官来主持美国环保署。

姑且不论中国领导人和中国舆论是否能接受这种近乎羞辱的做法。问题在于,这种做法不仅无效,甚至有害。

首先,假如特朗普真的像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多变而不可预测,,甚至近乎疯狂,不可以常理度之,那我们就会面临一个难题:讨好一个疯狂无理性的人并无用处——即使今天能讨他欢心,谁来保证他第二天不会翻脸?这样的事情在特朗普身上并非特例,而是他的常规剧目。

您已阅读23%(740字),剩余77%(24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