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谢林的策略:回归真实世界

苏亮瑜:谢林看似具象化、个体性的场景博弈,使经济增长理论不再是模型上的世界,而是更加可触摸的现实。

美国时间2016年12月13日,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大师托马斯•谢林与世长辞,享年94岁。这是继科斯、诺斯之后,第三位世界顶级大师散手人寰,为全球经济学界的又一重大损失。

相对耳熟能详的科斯、诺斯,国人对谢林可能稍感陌生,在大师仙逝之后的48小时内,述及其思想和著作的文章并不多,但实际上他在学界的影响并不亚于前两位大师。记得2005年谢林与奥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国内学者惊讶地发现,谢林的部分研究与孙子兵法和毛泽东选集的某些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人曾大胆推测,谢林曾钻研过中国孙子兵法和毛选。当然,谢林本人并未直接交代过其灵感来自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有如发现新大陆的那种“惊讶”,其实混淆了描述性与洞察力两个问题。

谢林的研究领域并非偏门,相反,他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更接近真实的世界,而非建构的世界。博弈论被看作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皇冠,它搭建起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桥梁,并将日益数学工具化的经济学从枯燥、冰冷的数字中拉出来,变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您已阅读20%(431字),剩余80%(167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