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民间投资放缓“谜团”探因

刘胜军: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源自实体经济减少贷款。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刺激资产价格泡沫。

【编者按】经济下行,降准之声再起,中国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下一步如何走?资产荒下如何应对?

FT中文网近期组织《流动性》专题讨论,汇集各方意见,以飨读者。编辑事宜,联系jin.xu@ftchinese.com。

中国7月份的新增贷款数据令市场震惊,但却为破解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谜团”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解释。

“新常态”进入2016年,一个新现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也紧急成立调查组进行调研:民间投资增速急剧放缓。在2015年,民间投资与全社会投资增速高度拟合,然而自2016年初开始两者拉开差距且呈逐步扩大趋势。1-7月民间投资增速2.1%,远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8.1%。民间投资与非民间投资的“背离”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第一,民企贡献了60%以上的GDP;第二,政府和国企的投资不能真实反应经济“情绪”,只有民间投资才是最可靠的“信心指标”。

图表来自统计局数据

上述现象引发激烈讨论。笔者认为,国企垄断、玻璃门和弹簧门这些体制性问题虽然重要,但不足以解释民间投资的快速放缓,因为这些都是老问题。国务院调查组认为,首要原因是融资难融资贵。但这一问题同样长期存在,并非新冒出来的现象。

一时间,民间投资增速为何放缓似乎成了一个谜团。无意间,8月12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揭示了谜底: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其中最大的看点是:非金融企业贷款近十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因此,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是非金融企业(即实体经济)大幅度减少贷款。由于中国是严重依赖间接融资(银行)的金融体制,贷款减少意味着企业投资的“弹药”减少。

您已阅读21%(723字),剩余79%(26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