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世界

中国数据开放之路

高丰: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开放数据竞赛,利用政府数据资源吸引企业,但数据开放这一原本的主角却踪迹全无。

2010年,我尚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攻读博士学位时,第一次接触到了开放数据(Open data)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当时由南安普敦大学EnAKTing项目组所开发的犯罪地图,能够让人们了解自己生活区域周边发生的偷盗、谋杀等罪案情况,而正是透过这一应用,我惊讶地发现离学校不远处的居民区居然在兩天前刚发生一起谋杀案。而这一应用的成功背后,则是英国政府自2009年起便推动的政府数据开放计划,其使得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类数据得以免费自由地被任何人去利用,从而让终端的用户能够透过数据这一透镜去了解自己身处的城市,监督政府,参与城市建设。

而在英国开放数据茁壮发展之时,开放数据对于中国的大众而言,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可以说,在2013年以前,简体中文世界里,关于“开放数据”的资讯是一片荒漠。唯有在繁体中文的世界,才能从台湾和香港获取到开放数据的资料,了解到港台地区第一线的实践和思考。

2013年,我从英国回到上海,以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中国大使的身份借助社交媒体传播开放数据的理念和知识。得益于彼时新浪微博在中国大陆的流行,由此结实了一批热心于此话题的同好。而在2014年初,由开放知识基金会中国联合数据新闻、城市规划、环保、数据科学等若干个社群共同发起了“开放数据中国”,以建设和培育开放数据生态为社群使命。而这一社群的诞生,使得开放数据在中国的推动工作不再是由一个单一机构来完成,而是由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机构针对各自特点来开展相应工作,进一步吸引和支撑各类群体在开放数据供求两端中的发展。

但开放数据倡导者一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开放数据作为一个舶来品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的确是一个曲高和寡的议题。虽然有一批意识超前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在行业内部开始就此议题开展讨论,呼吁政府数据的开放,但长期以来,它都算不得是一个真正得到国家机器认可和推动的话题。

而这一切直到2015年秋才得以改变。

地方政府先行试验,对外却保持低调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的概念,将政府数据开放列为了中国大数据发展的10大关键工程。纲要设定了两个关键目标:2018年底前将上线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以及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自此开放数据在中国进入了主流舆论的队列。

您已阅读21%(1110字),剩余79%(42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