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

英国脱欧:区域一体化的现实主义逻辑

欧阳俊:被誉为一体化典范的欧盟近年来为何麻烦不断?一切英国式的算计,都需要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加以考虑。

英国人于2016年6月23日全民公投中决定退出欧盟。这注定是改变国际格局走向的一件大事。卡梅伦黯然宣布离任,新任首相特里萨•梅将面临尴尬而艰难的脱欧谈判。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英国不可能挑走欧盟的好处就离开。欧盟各成员国都在考虑,到底要一个怎样的欧盟。

世人也在思考:为什么被誉为一体化典范的欧盟近年来麻烦不断?区域一体化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观察数十年成功或失败的区域一体化实践,或许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区域一体化更多遵循现实主义逻辑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以来,区域一体化被视为世界发展潮流,许多国家都试图藉此凝聚力量、迎接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自身经济、应对自然灾害。人们对待区域一体化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持功能主义立场(也可说是理想主义),视区域一体化为目的,强调区域国家的集体福利,认为区域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实体,并相信这是实现区域所有成员福利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因此对于持功能主义观点的国家而言,不存在区域成员参与或者退出一体化的选择问题,问题只是一部门的一体化如何逐步溢出到其他部门,如何从经济部门溢出到政治领域,如何从关税联盟逐步深化直至建立超越民族国家的区域性政治实体。正是基于这一理念,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建立欧洲煤钢联盟。也正是因为欧盟创始成员着眼的是整体利益,希望通过建立联合的欧洲弥合民众分歧、消除战争隐患、促进经济发展,虽然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屡屡出现危机,但欧洲的联合并没有因此终结或者扭转;相反,每次危机最终都成为欧洲一体化前进的动力,最终形成了接近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盟。

另一种持现实主义立场(或者说是民族主义),视区域一体化为工具,强调区域国家各自的自身利益,将区域一体化视为巩固、拓展民族国家自身利益的工具。对于现实主义者而言,参与或退出区域一体化是个现实的问题,是个政治经济学决策,需要对区域一体化中分享的收益与承担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英国就是此类国家的典型,参与或退出欧洲一体化完全基于现实主义考量,以维护、巩固和拓展英国利益为目标。事实上,丘吉尔最早在战后提出联合欧洲,但由于不能起主导作用,英国最初拒绝参与欧洲一体化。但欧共体成立后,为搭上欧洲经济快车英国又极力寻求加入,两次被法国拒绝都不放弃,历经10年方成为欧共体一员。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为维护英镑地位拒绝加入欧元区,为控制外来移民拒绝签署申根协定。如今欧盟面临恐怖主义、经济停滞、难民危机等困难,英国更是拒绝共同面对决定离开,主张独立的英国人不加掩饰地宣称“英国优先”。

您已阅读25%(1064字),剩余75%(32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