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雷洋事件能否成为法治国家之始?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才让多吉:雷洋事件的重点不是是否嫖娼。从尊重死者、体恤生者、保护众者出发,我们应该探究如何从制度上减少雷洋式的不明死亡事件。

5月7日,雷洋,一个毕业于人民大学的硕士,从事环保工作,年方29岁的青年才俊,一个未满月的婴儿的父亲,去机场接人,因为涉嫌“嫖娼”被抓,据称试图跳车逃脱,后身体不适,突然死亡。

按照警方最新的说法,当晚九点左右,昌平东小口派出所副所长邢永瑞和四名协警来到“足疗店”附近(之前的说法是八点接到群众报警,在足疗店门口蹲守),看见正从足疗店出来的雷洋,神色慌张地往西走,警方亮明身份后,试图控制“涉嫌嫖娼”的雷洋,雷洋激烈反抗,并试图逃跑,在送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死亡。

媒体报道称,有围观者说,那个喊“救命”的年轻人被三个未穿制服的男子反手扣在地下,在挣扎之下被弄进一辆“黑色车辆”,十来分钟后,又从“黑色车辆”被两个警察“架”到“面包车”上。

在“黑色车辆”里的十几分钟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知道,警方到现在也没有说明。

到目前为止,社会公众获得的都是来自警方、媒体、家属等各方的碎片信息,完全无法还原当时的真相。面对家属、媒体和社会要求警方出示执法录像的要求,警方说执法记录仪被雷洋打坏,小区的摄像头也坏了;有媒体反驳说,警方用的执法记录仪摔到3米深的坑中都不会坏,警方又说便衣警察用的是手机记录。其实,我想问的是,北京花费若干亿元建立的天网系统呢?对于5月12日下午,财新网刊登的《雷洋事件昌平警方两份通报比较出的问题》一文中的质疑,不知警方又会如何作答?

总之,因为警方提供的碎片信息,在互联网上,昌平警方和民众之间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相互不信”的模式中,警方“吞吞吐吐”的信息发布模式,快把“雷洋之死”的信息发布演变为一种死循环:“警方说什么,民众不相信什么;民众质疑什么,警方证明什么”。

您已阅读23%(695字),剩余77%(231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