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

满清高官为何主张“土烟驱逐洋烟”?

叶檀:晚清的历史就是禁烟、又屡禁不绝的历史。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回顾这段往事时,会发现鸦片与国际贸易的变化、中国经济以及官吏生存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换个角度看,晚清的历史就是禁烟、又屡禁不绝的历史。这中间不仅仅是道德高低的较量,而是现实、经济民生与利益同时裹挟在内的一潭混水,不是一句好或者坏能够概括的。

在高层政治生活中,雍正以来洋烟一直是个话题,从道光以后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开的政治话题。在道德与现实之间,官员们来回滚刀板。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回顾这段往事时,会发现鸦片与国际贸易的变化、中国国内经济、官吏生存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光年间朝廷进行为期两年的禁烟大讨论。朝廷并不是一刀切的准备禁止鸦片,事实上,在道德的洁癖、体制的尊严与源源不断的税收之间,道光帝并非毫无动摇。否则,他不会允许一场长达两年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同时沦为官员之间的相互攻讦,最后阻断禁烟这一道德偏好的是英国人的枪炮,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奏章。

1836年5月17日,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禁止鸦片、中断鸦片贸易徒劳无功,严厉的禁烟只会在人民中间散播恐慌气氛,“内河匪徒,冒充官差,以搜查鸦片为名,乘机抢劫”。

禁也禁不了,最好的办法是“仍甩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夷人纳税之费,轻于行贿,在彼亦必乐从,洋银应照纹银一体禁其出洋,有犯被获者,鸦片销毁,银两充赏。”这样白银不会外流,政府还可以得到税收,岂不一举两得?

此前,两广官员卢坤、祁贡和一班广东名士就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与其这么吃力不讨好地禁止,让基层官吏坐收渔利,索性直接放开,由朝廷得利。反正中国“生齿日众”,不必担心人口减少,以货易货,不必担心白银外流通货紧缩。

许乃济的这道奏折引发涛天巨浪,在林则徐被召见并担任钦差大臣赴广之前,许乃济因为不讲道德而被降职,从四品到了六品,用现在的话说,他被正义的口水淹没了。

1838年(道光十八年)6月2日,颇具道德感、以挽回颓势自命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也上了一道奏折,这中间的奏折就没停过,只不过黄爵滋的比较出名,他不但主张严禁鸦片,还想处死吸食者。

文章开头,他先问了一个直击道光心坎的问题,为什么您如此节约,但白银越来越少了?原因是洋烟,“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然后他捏造了一个惊人的白银外流数据,“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几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橱银二干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

上述数字加总2亿多两,这活活要了皇帝的命,要知道,朝廷一年收入加总也不到这个数据。周志纯先生所著《晚清财政经济研究》,测算晚清政府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数据。1840年,生产总值25.18亿两,财政收入0.45亿两,占比1.8%。1887年,生产总值 33.275亿两,财政收入才0.8427亿两,占比2.6%。

虽然流出的数量是杜撰,但当时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是现实,老百姓用铜钱维持日常生活,卖了粮食蔬菜收回的是铜板,却得用白银缴税,搞得各地小起义像走马灯似的。当时王朝末期迹象明显,人口大增,饥荒连年,反抗此起彼伏,政府无能为力。

在此期间,道光帝共收到29份议复回奏,8份支持处死吸食者,其他主张重点打击鸦片进口地广州和走私贩子。1838年7月10日,黄爵滋的朋友林则徐的禁烟奏章获得道光帝青睐,他连续19次被召见。

如果林则徐禁烟后清廷打了胜仗,驱逐了洋人,那么皇帝作主,把鸦片一禁了之,从此天下太平。关键是,鸦片战争连战连败,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就不可能回到上国朝廷抚柔万邦的幻像中。于是,烟禁还是不禁,就一直是个问题萦绕着所有人。

每次朝廷遭遇财政困难,对“洋烟”征税的意见就不绝于耳,征税就意味着给洋烟打开合法化之路。

对太平天国用兵,需要大量的资金。左宗棠西征,需要大量的资金。拯救灾民,需要大量资金。开埠之后,主要来自关税、厘金、通行税等,实在不行,就借款还债,因此催生出了“鸦片财政”。

您已阅读21%(1603字),剩余79%(61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