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

厘清对“去杠杆”的普遍误解

中国社科院冯明:在对去杠杆的讨论中普遍存在一个误解,即把债务和GDP的比值简单等同于宏观经济的杠杆率,厘清这一误解有助于理顺高杠杆的真正原因。

去杠杆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宏观研究和金融市场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笔者发现,在关于去杠杆的讨论中普遍存在着一个误解,即把“债务/GDP”比简单地等同于宏观经济的杠杆率,并由此出发去理解中国经济杠杆率变动的逻辑,指导“去杠杆”的政策实践。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厘清这一误解。

“债务/GDP”比不等于杠杆率

在大多数政策报告或分析评论中,常简单地把“债务/GDP”作为衡量宏观杠杆率的一个指标。尽管这是一种惯常做法,但如果使用这一指标时缺乏准确认识,就可能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事实上,“债务/GDP”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衡量杠杆率的指标,它与金融学意义上的杠杆率有根本的区别。

在经典的金融学教科书中,杠杆率指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资产总额与权益资本的比率,或者债务总额与权益资本的比率。前者称为权益乘数,后者称为债务股本比。这里所说的行为主体在狭义的金融学研究中通常是一家非金融公司。对应到宏观经济中,由于缺乏可靠的权益资本数据或者资产总额数据,所以才退而求其次,以总产出(即GDP)作为分母。

除此之外,“债务/GDP”比不是一个好的杠杆率指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分子是存量概念,而分母是流量概念。这种逻辑上的错配也容易产生误导。

您已阅读20%(522字),剩余80%(20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