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合作

中国当下应推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

张明:扩展后的清迈倡议迄今为止没被动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为何停滞不前?过去路径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瓶颈期,东盟对中国意义重大。

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驱动了第一轮的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清迈倡议应运而生。清迈倡议的核心是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之间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这些双边货币互换的累积金额一度达到800亿美元左右,但从未被使用过,部分原因是因为90%的额度动用要与IMF的贷款条件性挂钩。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驱动了第二轮的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清迈倡议多边化取得重大进展。首先,作为多边化的成果,东亚国家建立了总额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在2014年扩大至2400亿美元),这实质上将双边货币互换扩展到多边,显著扩大了一国爆发危机后可能获得的潜在援助规模。其次,与IMF贷款条件性的挂钩比例由90%下调至80%(后来又下调至70%),这增强了一国爆发危机后获得援助的可预期性与及时性。再次,东亚地区创建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监测机构——亚洲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然而,遗憾的是,扩展后的清迈倡议迄今为止依然没有被动用过。例如,韩国在2009年遭遇资本外流冲击时,选择了向美联储申请援助,而没有寻求启动清迈倡议。

之所以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虽然东亚国家在经济周期、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协同性日益增强,然而在数量较多、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利益考量分歧较大的国家之间要形成集体行动,面临着很多困难。此外,在中国与日本两个地区性大国之间,也存在着区域金融合作的主导权之争。这从AMRO第一任主任居然由中国人与日本人分别担任一半时间的安排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因此,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具有很强的危机驱动特征,也即一旦危机来袭,则合作向前推动一步,而一旦危机缓和,则合作通常会停滞不前。

您已阅读30%(696字),剩余70%(16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