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从中国经济与人口角度分析文革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从政治角度论述文革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实际上,文革是计划经济加上中国传统皇权文化结合必然导致的后果。

中国不会回到文革,但会经历漫长的转型过程。

1966年,历次的政治运动到这一年形成一个大浪。经过一系列铺垫之后,5月16日,“中央文革小组”改组,江青任副组长,历时十年的“文革”全面发动。8月,红卫兵运动涉及全国。此后,开启了一段不忍直视的历史。

一.经济与人口角度理解文革成因

从政治角度论述文革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实际上,文革是计划经济加上中国传统皇权文化结合必然导致的后果。

在文革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三年饥荒。从1956年至1978年,中国出现了长达22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是城市为了“反失业”所采取的极端措施,说明当时社会无力为快速增长的就业年龄人口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以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开始标志,以1978年10月中央明令禁止作为结束,68年到69年达到高潮,时间跨度长达22年,涉及人数几千万。

从1953年到1983年,中国平均每亿元投资可以增加的劳动力,轻工业为1.6万人,重工业为0.5万人,前者为后者的3.2倍。为了满足重工业发展需要,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经济政策。据国家统计局对74个城市的调查,每万人拥有的饮食、服务、商业网点1949年为47.6个,1952年为9.5个,1978年为10.8个。这一举措进一步恶化了就业形势。

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7500亿元,创立了10多万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80多万个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吸纳劳动力1.3亿人。

当时中国人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1950年到1958年,九年时间出生人口1.87亿。从1949年5.4亿人口到1979年9.7亿人,30年时间净增4.3亿。从1949年到195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400多万到200万、300万不等,而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失业人口迅猛上升。三年饥荒时期,城镇人口削减,企业就业人员削减,49年后迅猛增长的人口丧失就业基础。

您已阅读21%(846字),剩余79%(311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