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报告

迈进中国债市的门槛

人民币加入SDR之事,可能会成为外国基金公司加紧寻求进入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近两月来已有多家境外资产管理公司获得银行间债市准入资格。

在向世界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的漫长进程中,中国在上周到达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民币将成为组成一种人造货币的几大货币之一,这种人造货币是被当作全球金融体系的备用体系而创设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定把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尽管此举可能被视为具有政治含义,而且对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的日常运行只会造成相对较小的影响,但它可能会成为海外基金公司加紧脚步寻求进入中国这些市场的一个转折点。

进入中国在岸固定收益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拿到“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牌照,但这时只能进入一个很小的池子,即只能买卖在交易所交易的债券。要在规模大得多的银行间债券市场(IBB)交易,需要向中国央行(PBoC)提出进一步的申请,获得后者批准。

即便这种两步走的官僚主义程序都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是第一次允许境外投资者进入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

在45万亿元人民币(合7万亿美元)的在岸信贷市场,仅有7650亿元人民币资产为境外投资者所持有,其中大部分为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今年早些时候,这些机构获准在中国银行间债市自由交易,但一般机构仍需要申请牌照。

您已阅读23%(490字),剩余77%(16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