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机器人记者”能否不出错?

FT中文网总编辑王丰:也许未来新闻机构中的很多工作会被更加准确、迅速的机器取代,但在一些关键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环节上,人类记者和编辑仍将占据核心地位。

巴黎恐怖袭击后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已有至少四位中国公民在世界各地被极端伊斯兰恐怖分子杀害。中国人再次深切感受到了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恐怖主义无远弗届的祸害。

在对几次恐怖事件的报道中,我注意到,中文新媒体平台和自媒体都异常活跃迅捷。突发快讯的翻译、实时进展的跟进,甚至独家现场报道,都可圈可点。但是,相关媒体在报道准确性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大不小问题。

巴黎恐怖袭击尚在进行中时,国内各门户网站、自媒体公号对袭击细节和伤亡人数的及时更新都动人心魄,吸引了很多读者。但其中不乏误译误报,在短时间内有误导读者的可能。印象较深的是,“遇难人数上升到197”一度被多家新媒体、自媒体引用,事后证明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甚至有门户网站专门指出,“197”是法国警方提供给目击者的紧急热线号码,不是死亡人数。

另外一个比较离谱的错误是,官方通讯社中新社的网站在11月19日上午发布了这样一篇报道:“美波士顿发枪击案 嫌犯引爆爆炸物自杀身亡”,随后被新浪等门户网站转载。

这条新闻在国内似乎未引起太大影响,但很快有身居美国的朋友指出,波士顿根本没发生这类案件。倒是美联社当天发布了一条波黑萨拉热窝发生枪击案的新闻,除了地点外,与上文各种细节完全一致。初步判断是,中新网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错误地翻译成“波士顿”,把枪击案地点挪到了7000公里之外。

举出上述例子并非幸灾乐祸、或是以“行业警察”自居,而是因为我由此联想到了近几年来逐渐火爆的另一个行业话题:机器人写稿。日益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结合机器学习方面的技术进展,已经令电脑程序可以取代新闻从业者的一些职能,并且让国内外不少新闻业同行感到紧张。那么,这些技术是否也可以帮助新闻机构避免此类令人尴尬、误导读者甚至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事实错误?

您已阅读21%(741字),剩余79%(281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