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窗口期已过

FT中文网撰稿人张小彩:无论就TPP还是WTO而言,中国以开放倒逼改革的美好愿望都难再实现。当前中国面临着“开放超前于改革”的危险,改革必须依靠自我驱动。

【编者按】TPP重新点燃国人热情,TPP能否如WTO一样重塑全球经济形貌?TPP对于中国来说是利是弊?FT中文网近期组织专题讨论,欢迎关注。编辑事宜,联系jin.xu@ftchinese.com。

无论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还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而言,中国以开放倒逼改革的美好愿望都难再实现。相反,在WTO的框架内,当前中国实际上正面临着“开放超前于改革”的危险;而TPP的旗帜上则写着:先改革才有入场券。因此,当前的牛鼻子是改革,中国只有依靠自我驱动进行世界普遍认同的市场化改革,才有可能赢得继续开放并融入世界的机会,才能带来经济的继续繁荣。如果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开放所带来的外力,在当前的形势下,收获的很可能不只是失望,还可能有国民财富的流失,改革压力的消解,甚至是金融危机。

历史上中国的改革派确实曾借助开放之力大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邓小平主导的中国政府与英国的撒切尔政府、美国的里根政府几乎同步举起了新自由主义的大旗,实施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允许乡镇私有企业发展的改革政策,中国经济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在改革陷入平台期难以继续推进之际,时任总理的朱镕基采取以开放推动改革的策略,主导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其后,中国的改革派以WTO对外开放时间表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国有企业,扩大私有经济发展并促使政府简政放权。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进程并为中国带来了多年经济繁荣。

但世易时移,当年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的中国犹如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从农村到城市,到处涌动着解除束缚后渴望勤劳致富的激情,中国政府急切要求加入WTO的开放的姿态和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改革也给国际资本创造了中国未来将进一步解除市场枷锁,迎来经济繁荣的预期,而对人民币币值的长期压制所带来的升值预期以及各种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则相当于给外国投资上了一道盈利保险。在那种情况下,采取开放的政策就意味着外部资金的大举涌入以及海外市场对中国骤然打开。(尽管后来证明不计成本地过度吸引外部资金和过度出口导向会带来严重后患,但是当时呈现繁荣景象。)

您已阅读26%(893字),剩余74%(258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