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

中国离建立利率走廊还有多远?

中国华创证券钟正生:人民币汇市上的“压力测试”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可以把目光从汇率政策再度转到利率政策。实施利率走廊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建立利率走廊,中国还欠缺什么?

【编者按】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金融市场稳定日益关键,与之对应,金融监管协同日趋复杂。如何协调资本市场、货币政策以及宏观政策将成为未来要点。FT中文网推出《金融监管》专题,欢迎关注。编辑事宜,可联系jin.xu@ftchinese.com。

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并连续三天大幅下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此举不仅激起了人民币汇率的轩然大波,也令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竞相走贬。目前来看,这次汇市上的“压力测试”已经尘埃落定,被勾起无限想象和恐慌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也已逐渐褪去。这种外部失衡的一次性调整,也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内部失衡的调整压力。我们似乎可以将目光从汇率政策再度转到利率政策上了。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息时,稍微令人意外地未再祭出“降息+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组合拳。不过,一步到位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形式上走完利率市场化进程,应该已是近在咫尺的事情。而在利率市场化完结过后,央行逐渐转向利率操作也将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早在《2015年1季度常备便利开展情况》中, 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操作区间)上限的功能。这彰显了央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推动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逐步转型的意图。

在目前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仍存阻隔,央行充分“放量”亦不能有效“压价”(长期债券收益率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的背景下,中国央行离建立成型的利率走廊似乎还有很远的距离。但细观已经建立利率走廊的国家,在确立利率走廊时的宏观金融环境,就会发现中国离建立利率走廊也许并没那么远。传统数量型调控工具效力的逐渐下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涌现,势必能为中国央行尝试构建利率走廊,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效力创造条件。

实施利率走廊的两个条件

中央银行的利率操作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公开市场操作模式,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第二种是“利率走廊”模式,通过设定存贷款利率操作区间来引导市场拆借利率。美国和日本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引导利率;加拿大、欧元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则使用“利率走廊”模式。操作区间的上限一般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在清算资金不足时,商业银行可以此利率向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下限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可以此利率将资金存放在央行。短期市场利率只能在再贴现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形成的操作区间内波动。

您已阅读23%(1071字),剩余77%(36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