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中等收入只是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而非增长陷阱。今后15年,中国的最大挑战不是如何跨越这个阶段,而是建立一个廉洁、民主和法治的社会。

【编者按】随着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5月在清华大学演讲引发广泛关注(楼演讲全文可见此处),“中等收入陷阱”一词重新获得关注(可参见《楼继伟式悲观与中等收入陷阱焦虑症》)。“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什么?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存在,是否适用于中国?中国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海外经验有何启示?FT中文网近期陆续推出《中等收入陷阱》专题,敬请关注。编辑事宜,可联系jin.xu@ftchinese.com。

由于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最近的一次发言,“中等收入陷阱”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报道,楼继伟认为“中国未来几年有50%的概率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笔者认为,楼继伟是有名的学者型官员,有学者般率真,但身为官员,未必要如学者那样严谨(诚然,多数学者在讨论众多现实问题时,也并非十分严谨)。“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由世界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很不严谨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0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一份报告里,两位作者认为,中等收入国家处在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夹缝中,它们在劳动力成本上失去了优势,不能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竞争。根据他们的说法,很多拉美、北非和中东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而“东亚四小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则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真的存在吗?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在中国很时髦,但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在严谨的、经过匿名评审的学术文献中却几乎毫无影响力可言。原因很简单——“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并不存在!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行恰巧印证了一个成语:“危言耸听”。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人均GDP在1036-12615美元之间的国家被称为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世界银行在划分高、中、低收入水平时用的是绝对收入标准(这个标准每年会根据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而不是一个相对收入标准。如果一直沿用此标准,只要一个国家人均GDP增长大于零,早晚都会成为高收入国家。事实上,世界银行于1988年初次定义的全球高收入经济体有41个,而在2013年则猛增至76个,也就是说在短短20余年间,已经有35个原来的中等收入国家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这个标准,又何谈“中等收入陷阱”呢?

您已阅读24%(953字),剩余76%(304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