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中国需要怎样的专栏作家?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张力奋:我把专栏看作是一份出版物的性格。若你问,中国需要怎样的专栏作家,我会把扬雨果的雕像放在跟前。专栏作家,多半为影响力和眼球而写作。雨果不是。

我从来没写过专栏。一直不敢动此念头,是深知专栏可让作者寝食不安。3月31日,我辞任FT中文网总编辑,答应写个专栏。动静不敢大,先双周一篇。2003年,我在伦敦介入创办FT中文网,看她降生、挣扎、存活,帮着把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带到世上。之后十二年,占我精力最多的可能就是发掘专栏作家,摆一个思想的花市。这些年,我对我们的专栏作家多有“侵扰”,现在是还债的时候。

FT中文网上,有两类专栏作家:从伦敦飘洋过海的英国派,和中国本土派。英国派的代表人物,有论辩强悍、纵横政经、常把论敌逼得喘不过气来的沃尔夫;有八十一岁才荣休、一辈子反主流的布里坦,毕生追寻一个问题“资本主义与人性”;有以调侃“哈佛商业评论”为乐的凯拉韦。她性情羞涩,对矫情的管理教条却痛辣不讳,且擅自嘲;有把地域政治写得像邻家故事的拉赫曼。记得创刊初年,沃尔夫曾对我扔下一句狠话:“我的专栏能翻得成中文吗?”我请翻译部同事各自“领养”一位心气相投的专栏作家,术有专攻。朝暮相伴,译笔自然流淌每位专栏作家的语言丶个性与好恶。

本土的中国专栏作家,十多年间,已换了好几茬。早期的,多半是相识相知的友人或学长,如周其仁、薜兆丰、许知远、吴晓波、丁学良等。迄今,最飘逸的许知远写得时间最长。他长发已写成灰白,可惜稿酬并不见涨太多,这是我要道歉的。他的“中国纪事”,若干年后再读,会是珍贵的社会学文本;请徐达内写“媒体札记”,也未料及他的马拉松耐力,最后把公司也托付他人,黎明即起,专注码字三年多;当然,还有怒目金刚也柔情似水的老愚,用“第三眼”看中国的加藤嘉一、文气但内忍的吴晓波、读得海耶克真髓的韦森、精致读书、思考为生的何帆,无酒不落笔的丁学良,魏城“远观中国”的独特眼力。专栏作家们观点各异,无论左右,彼此冲撞,只要自圆其说,我都尊重、予以放行。记得前年专程去成都拜访八十多岁的流沙河先生,邀他写汉字之流变。他的专栏,流量并不高,是中国文化之不幸。

您已阅读32%(802字),剩余68%(16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