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

被“丁蟹效应”搅动的股市预期

交银国际洪灏:港股“丁蟹效应”是实则是行为金融学的典范,类似逻辑也可被用于解释A股“清明诅咒”上,即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和价格的反馈很好诠释了上述奇怪的市场巧合。

在上周五彭博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主持人问我是否了解港股的“丁蟹效应”。我一笑置之,并回答道:“那只是一个香港股市里奇怪的巧合而已。我们权且把它当成娱乐版看吧,不要太认真了。”主持人也笑了起来,但她仍然追问道:“但是如果它又显灵了呢?”问到此处,节目已经接近尾声,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为观众详细解释它的威力,只能匆匆地一带而过。

做完节目回到交易室后,我发现沪港两地股市的盘面出现了一些非常蹊跷的变化。恒指从早盘几乎再次上探到28000点的整数关口后开始大幅度回调,然而与此同时上海股市却在银行、能源等权重板块的暴力拉升之下暴涨了100多点。由于两地市场在“沪港通”和即将推出的“深港通”的机制下互联效应越来越密切,这种显著分歧走势着实令人寻味。当日下午五点多,中国证监会突然宣布将进一步规范券商的场外配资业务和伞形信托业务。海外A50股指期货从早上的2%的升幅急转直下至逾6%的暴跌,这种极端的行情逆转让在场所有的交易员都瞠目结舌。然而,这种上周五诡异盘面的推手也终于水落石出。

港股的“丁蟹效应”最先出现在一部由郑少秋主演的经典港剧《大时代》。这是一部有关两个世家通过在股市里多空而一决恩怨的故事。在1992年此剧首播的时候,恒指一度暴跌20%。从此,郑少秋在剧中主演的角色“丁蟹”就与港股的暴跌联系到一起,而郑少秋也被戏称为“丁蟹”。 奇怪的是,只要有他的电视剧上演,市场就会暴跌。“丁蟹效应”屡试不爽:1995年《笑看风云》播出期间港股在最低点暴跌了20%;而在1998年《江湖奇传》播出期间恒指曾暴跌24.5%等等(如下图)。这一效应已成为香港股市迷幻的魔咒。而上周五至今的这一轮暴跌似乎让“丁蟹”再次回到了投资者的视线里。

您已阅读27%(712字),剩余73%(196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