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

中缅果敢困境是个治理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薛力:果敢冲突实质是缅甸内部的民族冲突。保护中国边民的最好方式不是对缅甸采取强硬措施,而是借助华人影响,为和解与治理提供条件。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果敢枪声再起,十多万难民逃离。他们大部分进入掸邦其他相对安全的地方乃至其他邦,数万进入中国境内。缅甸政府军此次少见地频繁动用空军,以对付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克钦独立军(KIA)与佤邦联合军等缅北民族地方武装(民地武)。飞机不时越境进入中国领空,3月13日还出现炮弹落在中国境内导致5人死亡8人受伤的惨剧。为此中国方面不得不做出强烈反应,包括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14日下午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紧急通话。

大量的难民入境加上边民伤亡,已经不是一般的外交斡旋所能解决,中国民间也出现要求政府“采取强力措施”的声音。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作出武力回击行动,而是采取了强化边界防卫、与缅方交涉、参与第七轮停火谈判等措施。那么,下一步应该如何办?特别是,有没有可能促成缅北尤其是果敢地区民地武问题的彻底解决?这就需要审视果敢问题的昨天和今天。

果敢位于中缅边界,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其中华人华侨大约占90%,虽然数量只相当于缅甸华人华侨总数的7%,但由于密度特别高等原因而被英属印度殖民当局认定为一个少数民族——果敢族。这在东南亚这个海外华人聚集区中堪称唯一。果敢所在的缅北地区是跨境民族聚集区,除果敢的汉族外,还包括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掸族(傣族)、佤族(阿瓦族)、德昂族(崩龙族)等。依据1947年2月的《彬龙协定》,北缅少数民族参加缅甸联邦后享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但由于代表联邦签署这个协定的昂山将军1947年7月被暗杀,这个协定并未得到很好遵守,从而成为缅北民地武问题的主要根源。

1897年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把果敢割让给英属印度。缅甸1948年独立后果敢成为缅甸少数民族自治区域。1960年1月签署的《中缅边界协定》,确定了几个争议地区的归属,但并没有直接涉及果敢归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1897年以后,果敢也依然由华人治理,直至现在。

1948-1989年期间,受冷战的影响,北缅是多重矛盾汇集的区域,展示了缅甸联邦与地方、执政党与缅共、不同少数民族武装派别、中国与缅甸,乃至国民党残余势力与缅甸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后因为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消退与缅共的崩解,北缅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民族地方武装与联邦政府之间,但果敢的情况有点特殊,主要是不同华人派别之间的矛盾,1989-2009年之间的5次内讧多与此有关,特别是彭家声与长期治理果敢的杨家土司后人之间。其中一次内讧导致彭家声势力退出果敢几年。2009年“八八事件”后白所成取代彭家声主政果敢,果敢又进入相对稳定期,经济发展也比较快。

您已阅读25%(1080字),剩余75%(317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