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与误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英丽: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有高低之分,底线是帮助中国摆脱发展中国家“原罪”;从美国和日本经验看,如何避免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误区?

人民币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混淆之处,即把货币国际化的目标与货币国际化的指标区别开来。货币国际化的具体指标有很多,比如主要货币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在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中的占比、在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的比重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主要货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但是这些都只是衡量货币国际化使用程度的技术手段,并不是政府推进货币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认识这一点,才不至于陷入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实践误区。

假定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政府主导并推动的,那么其成功与否并非看其国际化程度的高低,而是看能否通过货币国际化达成所设定的战略目标。说到底,对中国政府而言,货币国际化只是追求战略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笔者认为,“成功的货币国际化”应该是指一国通过货币国际化能将国际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在些基础上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国带来战略利益。因此目标的设定是人民币国际化顶层设计的核心,它将直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方式和路径。

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有最低与最高之分。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低目标或底线是帮助中国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原罪”。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经济活动时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是本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筹资时必须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而不是用本币计价,因此,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本国经济经常遭受国际汇率大幅度波动的伤害。比如1997年7月初泰国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美元升值和资本外流而崩溃,泰铢汇率从之前25单位兑一美元贬值到52泰铢兑一美元。泰国商业银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从国际市场借入美元短期资金,兑换成泰铢后以较长期限贷给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项目,泰铢危机后众多商业银行因期限与货币的双重错配而陷入破产。以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不同,本世纪前10年美元出现持续贬值,中国借人民币钉住美元从而一同贬值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出口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难以幸免的是大规模积累的美元储备资产遭遇了重大的购买力损失。据国内第一财经研究院的报告(2011),美元针对16种大宗商品的购买力2000年至2011年8月贬值了75.6%。东南亚国家危机后大量积攒外汇储备作“自我保险”,却也受到了美元贬值的购买力损失。弱小国家的货币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这些国家的利益需要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来维护。相比较,中国已是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完全有可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摆脱国际汇率波动和美元不稳定的伤害。

您已阅读38%(1037字),剩余62%(172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