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执法随意甚于售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刘远举:售假是法律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执法者,国家工商总局在此次阿里事件中行为反复,不仅不专业,有损政府公信力,更有违于依法治国。

淘宝与工商总局的争执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假货问题不管责任在谁,都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个暂且不谈,但这一来去匆匆的口水战背后的行政执法随意性,却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如果说工商总局作为执法者是在执行规则,那么在此次阿里事件中,他们的表现难说专业,也在损害自己的权威。

上周五,国家工商总局在发布了《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其中淘宝网的正品率仅为37.25%。随后,27日,淘宝发布了一份名为《一位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的公开信,指责工商总局网监司司长“黑哨”。淘宝的批评很具体,比如,抽查样本严重不足,不够科学,也看不出来避免偏差的原则。

对于淘宝这封公开信,工商总局态度淡定,对外表示:“仅仅是一个抽检结果,不能过度解读,也不存在不公平的问题”。但是,淘宝发出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批评,而是一个具体的指控。对于具体的指控,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不能过度解读”,实则是将原本属于技术上的讨论延伸为非技术讨论。对于抽查中是否有偏差,是工商总局作为监管部门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其政府部门执法权威的来源,但工商总局的回答,却显得有些随意。

您已阅读23%(473字),剩余77%(154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