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彼此误判导致“占中”僵局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理事邓聿文:北京的家长心态和斗争思维,与香港泛民对北京“主权”意志的低估,让“占中”运动走入了死结。唯一的出路,仍是各让一步。

香港“占中”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死结,要解开这个死结,就必须各自退让一步。民主如果不就其教义,而就其现实运作而言,核心就在于妥协,争议的双方寻求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点”,达成妥协,成为实施民主的起点,以后再一步一步扩大民主的范畴。这虽然不是很理想,但至少是一个开头。有了开头,就有将来继续前进的基础。

“占中”到目前的局面,可能是各方都不乐于看到、也没有料到的。虽然之前“占中”三子、学联和香港泛民已就这场运动做了很多规划和沙盘推演,但现实永远比想象复杂和精彩,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以打乱原先部署好的一切。港府和北京中央政府虽然为“占中”准备了各种预案,但演变成目前这个样子,也是始料未及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方面和“占中”方面都误判了对方。

从北京来看,它以为香港市民重实利,不会为了“民主”这种虚的东西持久抗争,再加上香港回归十几年了,陆港两地联系日益密切,一旦全国人大作出关于香港普选的决定,也只会有部分市民和学生抗争一下。因此,北京方面是完全按照内地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占中”和香港市民的,把香港当作一个和内地城市来处理。没有认识到,香港与内地截然不同,是在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由英国文化塑造出的一个异类。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在把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大都市时,也彻底地改造这个城市和它的市民,香港拥有比内地多得多的自由、法治和公民文化。尤其是后者,是内地绝大多数民众所欠缺的。

但香港人虽重实利,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公共事务、公德和公益的关注与积极参与。比如,每年6月初在维多利亚公园对天安门事件的纪念活动,在香港是一件大事,但在内地,则只有很少人关心。这当然与内地过去残酷的政治运动和无情打压有关,它使得民众只关心自己的私事,若与己无关,则只作看客,甚至即使与己有关,也希望别人出头,自己最多成为一个跟随者。但多数香港市民不是这样,他们没有内地残酷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经验,也不会体会到内地人对于政治萎靡的精神状态。他们的公共情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滋生的,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社会公民,关心公共事务和社会福祉,参与公共生活,遇见不平要抗争,这种成熟的公民文化是内地没有的。

您已阅读25%(907字),剩余75%(27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