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

自贸区金融改革未找准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潘英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成效尚不显著,先试先行的改革方向应是建立有效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制度,尽快走出过度依赖国家信用的混乱局面。

【编者按】作为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成立于2013年9月29日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走过一年,各方反应不一。自贸区改革一方面备受各界关注,另一方面高期待如何落地亦饱受争议,对于改革进度快慢也有不同评价,其成败得失可谓关系全局,FT中文网近期推出自贸区专题,敬请关注。

上海自贸区迎来挂牌一周年,笔者出于专业背景较为关注自贸区,特别是其金融改革和开放方面的进展。一年过去了,如何评价自贸区尤其是金融领域实验?

首先,自贸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

海关方面而言,“先进区、后报关”等14项创新监管措施得到了一致好评并且已由国家海关总署组织推广。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新注册企业近万家,其中外资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一千余家,相关制度已在全国实施。负面清单及其准入前国民待遇等监管制度改革正在落到实处,目前已经有250多项外商项目以国民待遇落户自贸区;尽管市场对负面清单的长度颇有微词,但负面清单不断缩短的态势是好的,仍值得期待。此前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准入和对外投资的行政审批上,自贸区实验则将管理重心放在了事中事后的监管。管委会目前正在推进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和国家反垄断审查制度的建设;在微观层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退出企业年检的同时,建立起企业年度信息公布制度;构建起政府各个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和统一监管执法体系,同时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其次,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已有推进,但成效尚不显著。

自贸区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已有四方面进展:一是放宽了市场准入,内外资银行可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民营资本可设立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设立对国际投资者开放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继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落户后,本月底还有黄金交易中心开业。包括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清算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机构都在探索设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的交易平台。三是在促进企业跨境投资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已有进展。国内企业,可以到香港等境外人民币市场筹措资金用于海外投资或在自贸区内使用,由此可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至今已有70余项民间对外投资在自贸区备案。四是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已在区内和上海市范围内放开。

您已阅读20%(926字),剩余80%(35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