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张岱、丘吉尔与香港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和《主场新闻》的困境,正是香港的缩影——香港不断要试图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政治与知识的人格,但却只能依附于新的中国秩序。

他不止一次说起张岱。

在晚明人物中,张岱不是最杰出的,却可能是最令人感慨的。前半生,他纵情声色,“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

他尽享王朝末世的松弛、颓败与富足。他的精致感受力,令他成为这一时盛景的记录者。那也是一种创造性的颓败,在政治的腐朽下,是物质与文化的异常繁盛。

然后,他目睹明朝灭亡、山河破碎,个人生活则陷入极端的落魄,成为新时代的遗民,他在这落魄中顽固地书写历史,他不仅要详尽书写那个消失的前朝,还要探究其衰败的原因。

对他而言,张岱不仅是历史与审美上的个人兴趣,也映射出他这一代香港人的困境。

他出生於上世纪60年代初的香港。他就读的新亚书院正是南下文人钱穆与唐君毅所创办,他们要在中国陷入红色风暴时顽固地保持他们认定的中国传统。这中国情怀塑造了他这样的学生,所以在命运悬而未决的80年代初的香港,他们喊出“民主回归”的口号。在香港人普遍的“主权换治权”的情绪中,他们是一小群异端。

1989年的天安门激起了他热烈的情绪,也令他陷入了深深的幻灭。他们这一代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国热情,就这样被挫败。之后,他把热情投入香港的民主活动,倘若中国不可改变,那就建设一个理想的香港。

他曾是民主党中的少壮派,也是90年代媒体市场中的未来之星。我十年前认识他时,正是他个人与香港的一个转折时刻。他因对於新闻自由的坚持,与几位同道离开商业电台,也在这一年,50万香港人走上街头,抗议“廿三条”。中国的影响正在涌来,香港发现自己仍不能主宰自身的命运。

您已阅读23%(629字),剩余77%(20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