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需求转型应跨越“三座大山”

中国社科院学者张斌:中国国民需求重心正在向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务转型。资源配置调整需改变三点:服务业过度管制、金融体系功能缺失与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四十年前,中国人能吃饱算过得不错。四零后和五零后们退了休,生活还是很节俭,挨过饿,穷怕了。三十年前,穿皮鞋,家里能看上电视算过得不错。二十年前,家用电器基本配齐了,夏天晚上能开着空调睡觉算过得不错。十年前,住大房子、开汽车上班算过得不错。现在条件好的家庭,越来越多出国度假,送孩子出国读书,甚至在国外买房。条件一般的家庭,盼望着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少些烦恼。所有人都希望路上别太堵,坐车和看病排队时间别太长,多点蓝天少点PM2.5。

不同收入水平上,需求不一样,花钱的着力点也不一样。从四十年前到现在,中国家庭花钱的着力点已经经过了两次转折。第一次是收入增长中用于食品的开支下降,经济学中叫恩格尔定律,这在世界上已经吃饱肚子的国家普遍存在。第二次是收入增长中用于服装和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制造业产品开支的依次下降。现在,中国除了空气净化器意外的大部分电器(冰箱、洗衣机、彩电等)的需求收入弹性都低于1,即收入增长1%带动的这些电器销量增长不到1%。收入增长中购买汽车的开支在2007-2008年前后也渡过了拐点,汽车的需求收入弹性从2降到了1.5以下。

钱都去哪了?各种影视和体育娱乐、孩子上学、各种培训班、小孩大人都能玩的新式游乐园、看病和各种体检、房租、能走路上学的房子、居住环境比较好的房子、郊区或海边空气好的房子……

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在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些变化反映在国民经济账户上是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上升。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在经历了近100年的上升趋势后开始止步,接下来是服务业在GDP中占比的一路上行;70年代初,战后重建的德、法、日在基于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000国际元(Penn World Table,international$),开始类似转型;8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和韩国基于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000国际美元,开始类似转型。2006-2007年,中国基于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人均GDP达到5000国际美元,也开始了类似转型。

您已阅读25%(867字),剩余75%(26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