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中国改革的歧路

旅美学人胡平:因经受政治风波重创,民意消沉乏力,1992年开始的中国私有化改革,在缺少起码的公共参与下变成了权贵私有化,才有了“中国模式”。

“六四”过去整整25年了。直到25年后的今天,北京仍然把“六四”当作头号禁忌。25年来,除开异议群体,大部分人在谈论当代中国问题时都避开“六四”这个话题。日积月累,中国国内生产出一套套关于当代中国的论述,在其中,“六四”要么略去不提,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就造成一种普遍的错觉,以为“六四”没有什么重要性,似乎不谈“六四”也可以谈当代中国。其中,尤以经济学界为最。

按照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描述,中国经济改革,自1978年开始,就是沿着一定的路线向前推进,“六四”之后固然有过一段短暂的停顿,但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重新启动,于是改革就承接着先前的路线继续向前推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六四”不但阻断了中国的政治改革,而且给中国的经济改革也造成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六四”把中国的经济改革引向歧路,“六四”后的经济改革和“六四”前有着根本的差异。

关于共产国家搞改革,有人讲过一句俏皮话:“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这话的前半句容易理解,后半句则另人深思:为什么那些主动进行改革的共产国家非但没有延长其寿命,反倒加速了它的灭亡呢?

大致上讲有两条原因,一条是一般性的,一条是特殊性的。

一般性原因即所谓期望提升律,既得陇,又望蜀。人们越是在某些领域赢得了自由,他们就越是对其他领域还存在的不自由感到难以容忍,他们就越是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在统治者方面,诚如托克维尔所言,专制统治最脆弱的时候,常常不是其政绩最恶劣的时候,而是它开始改革,从而使其弊端公开显现的时候。

特殊性原因在于,共产党国家搞改革,即便在初期只限于经济领域,也具有自挖墙脚自掘坟墓的意义。因为其经济改革是改掉社会主义恢复资本主义;它的改革不是自我完善而是自我否定。过去,共产党压制自由民主,唯一的法宝就是给别人扣上资产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一旦执政党自己就在心照不宣路人皆知地走资本主义道路,带头当资产阶级,那么,它还有什么理由再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去压制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呢?

您已阅读21%(825字),剩余79%(318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